关工厂,甩包袱
啤酒商们坐不住了。面对行业的不景气,缩减产能似乎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据统计,华润啤酒在2015-2017年陆续关停13家工厂。2017年以来燕京啤酒也先后发出几个公告宣布关闭部分工厂,旗下重庆啤酒自2015年以来也已经关停或转让11家工厂。百威在2016-2017年中国关停了8家工厂。嘉士伯则在2016年一年内关闭了中国境内17家工厂。珠江啤酒也于2017年3月关闭生产普通低端瓶装啤酒的汕头工厂。
纷纷关停工厂,已是行业现象。对于市场疲软、竞争不断加剧的中国啤酒市场来说,之前的跑马圈地、产能过剩已是包袱。提高产能利用率,压缩费用投入,缩小价格战的竞争压力,才是良性发展。
十年再提价
没有白酒提价的轰轰烈烈,但啤酒通过局部市场的提价尝试,其背后意图已经相当明显。
经过长期的价格战,啤酒的利润微乎其微,尤其是中低端啤酒,只是强撑,涨价确实是必要。
而同时,寡头竞争格局已定,巨头各自控制着不同的省份市场,地盘基本稳定,涨价有了勇气和胆量。
涨价,需要产品升级的支撑。瑞银分析师认为,中国啤酒行业即将迎来一个新的阶段,预计2017~2020年,中国啤酒的利润将实现年复合增长率28%,而动力来自高端化趋势加快,以及中国啤酒企业的资产合理化;长江证券研报同样认为,消费升级成为行业二次发展机遇。
数据显示,2011~2016年期间国内经济型产品份额下降约9.3%,而高档产品以及中档产品份额分别提升5.6%、3.7%,伴随行业消费升级,中高端产品占比将持续提升。
事实证明,调整结构、产品升级是行得通的。比如青岛啤酒推出了奥古特1903、皮尔森全麦精酿、全麦白啤等高端新品,并对纯生产品进行包装升级,2017年上半年公司的啤酒总销量为453万千升,其中主品牌销量212万千升,以奥古特、鸿运当头、经典1903、纯生啤酒为代表的高端产品销量实现90万千升。
当前啤酒消费已趋于成熟,各巨头必须要从“抢份额”向“求利润”转变,追求费用的理性投放,关闭低效率和高成本的“见血点”,实现啤酒消费的内在增长动能逐步切换,逐渐从后量变时代进入新质变时代,“质增”逐步替代“量增”。这似乎是一条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