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情况并非2015年独有。统计2013-2015年两家公司的收入与员工可以发现,燕京啤酒的人均创收能力始终只有青岛啤酒50%左右的水平。同为国企,燕京啤酒为什么生产效率这样低下呢?
2013年,燕京啤酒42239人的员工人数不但不低于青岛啤酒,甚至还要比竞争对手多了4名。这一年,燕京啤酒的销量只有571.4万千升,青岛啤酒销量则达到870万千升。燕京啤酒130.1亿元的啤酒业务收入还不到青岛啤酒277.67亿元啤酒收入的一半。
两家公司员工人数的差异在一线生产工人这里有着明显的对比。青岛啤酒一线生产工人占员工的比例仅在40%左右,而燕京啤酒则达到60%上下。让投资者无法理解的是,产销远不及竞争对手的同时,燕京啤酒一线的生产工人始终要比对手超出数千人。
青岛啤酒最近两个完整年报的一线生产工人保持在17000余人,燕京啤酒即使三年内连续减员,但一线生产工人仍超过20000余人,完胜青啤。不过是竞争对手60%左右的产品规模,一线生产工人竟然还要比对手多出成千上万人,燕京啤酒打的是什么算盘呢?
如果说青岛啤酒的规模效益燕京啤酒难以企及,那么与规模更小的啤酒企业相比公司是否有优势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与规模更小的同行相比,燕京啤酒同样没有优势。
目前,啤酒企业共有7家上市公司,惠泉啤酒与燕京啤酒同属一个实际控制人暂时不予以比较。在明显不如青岛啤酒人均效率的情况下,燕京啤酒与4家“小兄弟”相比也未胜出。
在这4家公司中,仅有兰州黄河的人均创收低于燕京啤酒,兰州黄河2013-2015年人均创收只有20余万元,重庆啤酒和珠江啤酒人均创收都在60万元上下;偏安一隅的西藏发展效率最高,人均创收过百万元。
对此,上述负责人表示,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发展模式和用工方式上都有不同的选择。
作为颇受投资人关注的明星股之一,燕京啤酒在混改的风浪中有望分得一杯羹。在此之前,公司也明确提出将推出股权激励方案,那么在距离公司承诺日期逐渐临近之际,燕京啤酒能推出市场满意的方案吗?为了完成业绩,公司是否会精简冗员呢?
改革迫在眉睫
在深交所互动平台上,投资者对燕京啤酒最关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董事会何时完成本就早该进行的换届;二是混改何时推进,股权激励方案能否顺利出炉。
对于这两件事情,燕京啤酒也有过不止一次回应,不过一拖再拖之后市场的信心一次次消磨。按照燕京啤酒最新的说法,董事会换届和股权激励方案都将在2017年年中一锤定音。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未与外资合作的啤酒企业,燕京啤酒一直没有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革。海通证券指出,燕京啤酒在2014年6月曾明确提出将在3年内提出股权激励计划。根据国企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公司的公告内容,燕京啤酒的改革大概率将集中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权激励计划这两个方向。
与之相比,中金公司的观点更加明确。中金认为,北京地方国企混改加速或许将成为公司董事会换届的幕后推力之一。倘若燕京啤酒通过混改引入战投,虽然不排除其他啤酒巨头以及非行业人士(可能性较小)介入的可能,但早先一直倾注努力的华润啤酒或有先机。
显然,如果改革能够如预期揭开面纱,那么2017年有望成为燕京啤酒转折的一年。股权激励的推出意味着公司需要释放业绩才能完成业绩要求,在没有预收款可以调节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经营效率成为题中之义。
对此,上述负责人表示,是否改革、何时改革都将由北京市相关部门决定,鲜活的数字将燕京啤酒低效的经营能力摆在了市场面前,如果战略投资者入局,外来者是否还会允许燕京啤酒人员臃肿、人浮于事的低效情况继续存在呢?达到或者接近竞争对手的员工效率应该是燕京啤酒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