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2017年,美好生活成为一大热词并将在2018年继续续写,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价格已经不再是左右人们选择商品的重要指标了,“买贵的,更要买好的”,成为人们在酒类消费等选择中的新标杆。
一份针对葡萄酒消费的调查报告——《中国葡萄酒市场搜索数据报告》中提到,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对于葡萄酒消费的关注度不容小觑,二线城市对葡萄酒的搜索量直追一线,而搜索量更加集中于零售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的城市。
线上、线下消费相得益彰,更注重场景化
“互联网”是实体的基础,有商家这样感慨。
在提到消费场景和消费时间段时,盒马生鲜CEO侯毅就提到,如今,线上购物与线下购物相互补充,并行不悖,且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要满足消费者多元的体验需求和提供更多的消费便利性。统计数据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周六、周日有精彩剧播的时段,一些家庭主妇往往热衷于在线下单,而不是放弃热播剧去店里选购。而在调查报告里则显示:葡萄酒消费场景渐趋日常化,季节和大节日对消费的左右力减弱。
每到周四、周五,大家就进入到了“预周末”模式,就会选用一些在线工具选购周末用酒。近日,由中国官方首次组织撰写的《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已达到联合国富足标准,居民的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升级步伐加快,这也为酒水消费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消费者越来越追求高品位的生活,日常酒水消费额占比逐年提升,尤其是葡萄酒消费日常化趋势显著。
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司凯培表示,“中国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国家,这一点也反映在了葡萄酒行业,2017年是变化的一年,来自更多国家的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上都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价格回归合理性。特别是以前高利润甚至假冒的现象会越来越少,中等区间的酒、优质产品和优质价格的产品正在兴起,这将使市场越来越活跃。中国消费者不再单单追求包装和价格,我相信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和分销商将专注于销售优质产品,并逐步放弃代工和以次充好的产品。”
由此看来,随着技术革新、消费习惯变化和消费升级,企业势必要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引导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这就需要厂商注重大数据建设,形成以“消费者数据”为核心来推动消费场景、渠道的融合,通过来自一线的消费数据“反哺”葡萄酒销售。
从“打通最后一公里”到“三公里商圈”
几年前,当电商还在勃发之际,不少葡萄酒企业和白酒企业均提出“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概念,就是要缩短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感”,使产品能够快捷地送达消费者手中。
如今,“三公里的商圈客户,成为线上线下争夺的重点。”一些酒类电商着力于从覆盖小社区到布局城市整体消费网络的“实体店面”,就是要通过线上智能下单、线下快捷配送,把优势做到极致,把效率做到极致。
而提到智能支付,不得不说未来葡萄酒消费的体验程度还有待于放大,在一些快消品领域,已经有厂家针对潜在消费能力巨大的中老年人,研发手机与电视相链接的智能购物系统。应用到酒类领域,可以设想,消费者只要在手机上语音说出“葡萄酒”,就会在电视屏幕上显现可供挑选的酒种,为致力于“喝好一点,少喝一点”的中老年人提供消费便捷。
自主意识增强,偏重于情怀消费
如今,消费自主意识越来越强,随着线上线下消费渠道、信息的丰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葡萄酒上寻其所好,乐于搜罗更多风格的酒款。而不是被动接受来自厂商灌输的信息。
相较于2016年,有11.26%的酒咔嚓用户搜索了3个产区,2017年,有13.76%的用户搜索了4~6个产区,而对于葡萄品种的搜索,从2016年到2017年,用户平均搜索品种数量增长率达17.52%。
对于具体的消费时段,报告给出了这样一个数据:每天12:00的午休时段,一部分消费者会小酌一杯;晚上7点是搜索量的高峰,是人们下班后饮用葡萄酒放松身心的黄金时段;而晚上10点,则是更多的都市人选择呼朋唤友欢聚的时刻,这一时段,少不了美酒助兴。
对于具体的酒款选择,“葡萄酒行业的碎片化依旧,品牌化趋势逐年增强,头部品牌的销量和销售额提升,消费者逐步向头部品牌集中。”
当然,“情怀牌”也越来越重要。从去年以来,“人民小酒”成为了一个现象级,当家人余留芬与她的创业故事一起竞相被媒体推崇、报道。当然,任何品牌故事都没有可以复制的模板。结合当下“消费升级”的大环境,其不仅仅是提升价格那么简单,如今的消费者已经从注重产品的使用价值转变到注重产品精神价值的层面。也就是说,要在价值观等层面能与消费者产生“共震”。
业内人士凌春鸣就提出,未来,消费者判断葡萄酒的标准不再是以品牌为主导,而是葡萄酒及推荐者本身的人格感召力。没有故事,没有人格,没有温度的葡萄酒及葡萄酒企业将日益艰难。
如何从诱导消费者“买买买”,到探索激发他们愿意分享购物感受,是摆在卖方面前的必答题。这就需要为品牌打造美好的“人设”,才有把它锻造成“流量小生”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