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心”的中国味道能否复归?
曾宇于2000年初开始接触陈年白酒,从此痴迷中国酒文化。他对中国葡萄酒文化的解读,并非纸上得来,而是凭借着对中国酒文化、酒史的研究,以及在中国近现代名酒等方面汇聚的大量史实资料。
对中国葡萄酒同样如是。曾宇向记者展示出九枚中国葡萄酒文化酒标,其中有红玫瑰葡萄酒、丁香葡萄酒、山葡萄酒、人参葡萄酒、葡萄烧酒等。对于这些带有鲜明的中国式味道的葡萄酒,曾宇表示,葡萄酒在近代中国未曾陨落,中国特色一直在,只是人们罔顾之。在上世纪70年代,有些酒厂结合本土情况就酿出了这些特色佳酿。而现在很少人知道,这是中国酒文化的失落和悲哀。
这些特色酒有着十分明显的历史特征,在一些特殊的历史阶段,中国的葡萄酒还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曾宇向记者出示了一枚鲜红的沙城葡萄酒酒标,下写河北省沙城制酒厂出品,而最上方则写有“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这些携带毛主席语录的葡萄酒至今变成了鲜明的历史符号。
美酒文化中,从酒礼、酒俗、酒诗词、酒工艺、酒器具、酒文书,甚至到每一枚珍稀的酒标,都可还原那些遗失的中国酒文化,让人看到一个时代的特征。
曾宇有一个大胆的观点是:中国白酒不可一家独大,未来应该是黄酒、果酒、露酒、特色酒种回归的时代。然而,这种回归,绝非仅仅限于酒种的回归,更是传统的复归。民国时期白酒、黄酒、露酒、药酒均分天下;彼时没有勾兑概念、传统手工的酿制技艺,当地特色的生态原料,以及前店后坊的家族传承……产于这样一个时代的美酒,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很“走心”。
触摸到中国酒文化多元脉搏,中国酒文化才能够走得更远。多元化的文化才是中国酒业未来回归历史的正道,这也符合世界酒发展的轨迹。而在国外葡萄酒向国内市场大举袭来之际,回归到山葡萄酒的特色上来,不盲目效仿国内葡萄酒,让这些存在于典籍中的特色产品不淡出我们的视野,正是对多元化文化的尊重。对它们坚守和传承,也是中国精神的延续。总之,面对外来葡萄酒文化的影响,我们不能一味痴迷于舶来文化,更应该回归有中国特色的传统。
曾宇期待,我们的葡萄酒文化中,能有一种味道叫“中国味道”就很好了。它用最“中国”的原料,最“中国”的方式,酿制最走心的“中国味道”。世界独有的山葡萄能否成为中国人复归酒种的骄傲?而传承百年的中国特有的手工酿造山葡萄酒技法能否成就我们复归传统的“中国味道”?我们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