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说:葡萄酒是舶来品。无论是消费者还是行业领导、专家,经常都这样讲。
既然说是舶来品,就是在告诉别人:葡萄酒是从国外传过来的。而其中的潜台词是:国外的葡萄酒是更好的。
那么,葡萄酒到底是不是舶来品呢?
什么是“舶来品”?“舶”读bó,意思是“航海大船”,“舶来品”原指通过航船从国外进口来的物品。旧时外国商品主要由水路用船舶载运而来,故名。引申为国外的东西,即从外国传入本国的意识、物品、语言等等。可以是一种文化,也可以是本国没有,从外国引进来的东西或技术 。比如“沙发”、“浪漫”、“巧克力”等等词语。
如此说来,由于法国也不是葡萄酒历史最悠久的国家,那么,对法国人来讲,葡萄酒也是舶来品吗?
葡萄酒是一种果类酒。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人类没有诞生之前,葡萄经过自然条件最后变成酒的情况是应该是一定的。
据说,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并进行葡萄酒酿造的国家是希腊(当然,也有人认为是西亚),一些航海家从尼罗河三角洲带回葡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并逐渐传开。公元1000年前,希腊的葡萄种植已极为兴盛。希腊人不仅在本土上,而且在其当时的殖民地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也进行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
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把小亚细亚原产的葡萄酒,通过马赛港传入高卢,并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给了高卢人。
姑且不说“黑三角贸易”。即便在五六十年代,最见不得人的秘密是:法国最受欢迎的酒其实阿尔及利亚的酒。60年代前期,世界上有一半的葡萄酒贸易是从北非到法国。而在更早的罗马帝国时代,罗马的军队统治了高卢地区500年,凯撒大帝推动了葡萄酒发展。
然而,法国却成为世界上最牛的葡萄酒国家。
就好像足球是中国发明的,但英国玩的比我们好多了;乒乓球是起源于英国的,但中国玩的比英国牛多了。
虽然葡萄酒的生产中心现在仍然在欧洲,但饮用中心早已转移到美洲和亚洲。
然而,翻开中国的历史,对葡萄酒的记载其实是非常多的。按照很多老师的研究,最早葡萄酒生产的证据出现在的中国(公元前7000年前)、格鲁吉亚(约公元前6000年),伊朗(约公元前5000年),希腊(约公元前4500年)和亚美尼亚(约公元前4100年)等地的考古遗址。
当然,何时又在哪里发现了新的证据,葡萄酒的历史必将又改写了。其实,这不重要。
中国是葡萄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全世界葡萄属植物有80余种,原产于中国的就有42种。例如分布在中国东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产于中部和南部的葛藟,产于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分布广泛的蘡薁等等,都是野葡萄(李华,2008)。因此,在9000年前,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先民用野葡萄酿酒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一直都在说葡萄酒是舶来品,包括绝大部分的行业人士。消费者更是笃信这一点。显然,中国葡萄酒历史是很悠久的,只是在饮用文化上出现了断层和脱节,出现了衰落。但这又是为什么?是偶然还是必然?
葡萄酒是一种文化乃至一种文明,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和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达程度等等。
但你不能说日本喜欢喝清酒,韩国喜欢喝烧酒,日本就先进,韩国就落后。这和地理位置环境有关。俄罗斯地处北方,气候寒冷,就像中国东北,喝高度的烈性酒是符合这种气候环境的。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饮食饮酒习惯。
当然,由于历史发展轨迹不同,例如大航技术的出现,导致了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崛起,并且不断输出葡萄酒文化,导致了今天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家的葡萄酒文明。现在流行于南美的《老鹰之歌》就是当地南美各民族反抗西班牙统治倡导团结奋战的歌曲。
没有航海技术就不可能在当时实现葡萄酒的传播。同样,也是由于航海技术,才发现了酒在船里经过恶劣天气不断摇晃之后的新改变。当然还有很多新的发现。例如为了避免在海上长时间的旅程,如何保存不让酒坏掉?所以,后来我们说的白兰地、雪莉等产品都和这些历程有关。
当然,由于社会发展历程、环境、文化传承不同,我们的葡萄酒相比于法国等葡萄酒强国的确是比较弱。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我们的消费者心中,始终认为进口葡萄酒更好。
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我们总是在说葡萄酒是舶来品,一是没啥意义;二是我们应该呼吁民众、唤醒民众,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情怀中,中国的葡萄酒也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只不过在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真正发展起来。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再去盲目崇拜其他葡萄酒强国,而应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葡萄酒发展之路,酿造出具有中国风格特点的葡萄酒。
既不是“舶来”,也就无需“拿来”。反而我们应该向世界输出我们的主张,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向往,我们的优秀质量的、有特色的产品。
其实,商业需要民族情怀,但单纯从葡萄的种植和酿造角度,不存在民族情怀,存在的只是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