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即将过去,而白酒行业的调整还在继续,并且这场源于“塑化剂事件”的调整让我颇为悲观地看不到一个尽头。
“塑化剂事件”从表面看,是消费者担心或忧虑塑化剂超标对人的生育能力有害的问题,而往深处看则是消费者无法信任白酒的问题。这有点类似2008年乳业的“三聚氰胺事件”一样,其危害性不仅在于肾结石,还在于消费者无法再相信三鹿,甚至连带对整个中国乳业也产生质疑。
而这样的不信任,直到今天对中国乳业来说都还是一场无法弥补的灾难。
面对消费信任危机,行业的积极动作曾让我心生鼓舞:中国酒业协会在2013年7月及时向行业提出了“白酒3C计划”,并且得到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山西汾酒等白酒领袖企业的积极响应。“白酒3C计划”的第一条就是“产品诚实”,承诺要告诉消费者一个明明白白的白酒,比如白酒年份酒的标准是什么,比如应该怎样标注白酒的液态、固液结合和固态三种生产工艺……如果这一点能实现,无疑将是酒协的一小步,行业的一大步,我和我的《新食品》杂志毫不犹豫地为“3C计划”鼓与呼。
但是令我沮丧的是,从2013年7月到现在,一年有余,白酒又在“年份酒标准”和“三种工艺标注”两个问题与消费者之间进行了什么与以前不一样的交流与沟通呢?
在年份酒标准的问题上,我看到了一些行动,听到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但这距离解决消费信任问题还远远不够:在年份酒标准问题上,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提出的鉴定白酒年份酒的“荧光光谱法”,还处于分析与测试阶段;安徽文王总经理方焰则公开了太白酒基酒、调味酒之间的配方比列,用“透明裸奔”破了白酒江湖的“潜规则”;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勇想了个朴实的办法——瓶储年份判断法,因为年份酒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检测办法,就简单规定成品白酒放置多少年,年份就是多少年……
至于规范标识白酒的三种不同生产工艺以利于消费者辨认和选择的问题,则偶有声音,难见动作。陕西太白酒业董事长舒国华曾悲痛地告诉我:“太白对液态工艺进行相应标注,却因此承受很大的压力。”
不能快速、彻底、诚实地面对消费者,我坚定地认为,这是白酒的自私与懦弱,是白酒的短见与悲哀,是白酒的软肋!一个始终不能得到消费者信任的行业,再怎么调过去,整过来,都是治标不治本、换汤不换药,都是屁股坐在活的火山口上而依然在幻想一统江湖、千秋万代。就如茅台董事长袁仁国先生把“塑化剂事件”称为“不是问题的问题”一样,诚信的问题并不复杂,大家都看到了,然而,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总是应付得过去就应付过去,总是不管对不对,只要别人不做我也不做!殊不知,这样任由不确定的力量在不确定的时间、不确定的地点发动一次或几次无所顾忌的痛击,“软肋”就会变成“死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