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白酒爱好者,一般都只喝高度,不喝低度,究其原因,一是低度酒酿造难度较大,一不小心就容易让人喝出酒、水分离的口感:第一口是酒,第二口则是水;更重要的是,大多觉得低度酒不过瘾。
酒精度的高低对味蕾的征服效应呈明显正相关,酒精度越高,越容易上瘾,“酒鬼、酒仙、乃至酒疯子”多是痴迷白酒,喝红酒上瘾的不算多,百润股份(002568)推出的低酒精度鸡尾酒虽一度火爆,但终究是昙花一现,消费者对其“忠诚度”甚至远不如58度的台湾金门高粱酒。
至于啤酒,很多时候被视为解渴的饮料,但好歹有酒精含量,否则大家都以可乐解渴。
从二级市场来看,亦是酒精度数越高的酒种牛股越多,白酒不用说了,红酒龙头张裕(000869,200869)过往表现亦远超啤酒龙头青岛啤酒(600600,HK0168)(黄酒是地方性小酒种)。
也正因为此,作为一个投资酒类股的“老手”,我对啤酒一直没什么兴趣,好像是2010年的时候,我在和某号称“私募教父”的朋友交流时,知其在高度关注啤酒,看好理由除了人均消费量尚有提升空间外,最主要的看点是行业高销售费用率和低净利润率,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彼此竞争缓解,销售费用下降,进而提升净利润水平。
此后的数年,行业集中度的确在提升,CR4(concentration ratio简称,指行业前四名份额集中度)由2010年的不足60%提升至2015年的逾70%,已经进入高集中寡占型区间(65%
同属啤酒行业的重庆啤酒(600132),其二级市场走势可谓一枝独秀,近一年时间接近翻倍(刚好到达嘉士伯的成本价),大幅走强的背后,是其日渐走高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亦可能有嘉士伯承诺的资产注入倒计时预期)。
而以南方市场为主的珠江啤酒(002461),股价亦随净利润率的改善而开始走强。
产量方面,虽然自2014年7月开始,国产啤酒产量历经了连续25个月的下跌,期间重啤、百威等先后关闭工厂,推动行业“供给侧改革”,但从去年8月开始,行业似已悄然间触底,至今已连续五个月实现正增长:
8月同比增长4.2%;
9月同比正增长4.9%;
10月同比增长0.9%;
11月同比增长1.6%;
12月同比增长15.2%。
......
从产量到销量的传导会略有滞后,体现在利润表上就更晚。
讲了十年的盈利拐点故事,是即将兑现,抑或终究是梦一场?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不妨简单比较国内外行业龙头的主要指标:
1、净利润率
青啤 3.81% VS 百威 22.63%
2、销售、管理费用率
青啤 26.4% VS 百威28.8%
可以看出,二者净利润率差距的确很大,青啤不用说提升至百威水平,就是恢复至5年前的指标,则净利润就可以翻倍,想象空间的确不小。
然而两者费用率却相差无几,看来费用并非影响利润率主因。
3、毛利率
青啤37.79% VS 百威60.70%
答案就在毛利率,由于外资品牌产品多为高端,而内资则以中低端为主,加之国内外生产成本已经大致接轨,因此体现在毛利率上差异就非常大。
既然症结在产品结构,要实现产品高端化有两个途径:
1、陆续推出新产品,渐进实现产品升级;
此诀窍国产品牌目前都已悟出,看看几家啤酒公司的财报表述,无一没有提到“转型升级”、高端化,升级已在路上。
然而由于品牌力度不够,此法必定是个循序渐进、长期的过程。
2、直接将渠道的产品换为高毛利的产品。
这种方法见效最快,但产品是关键。采用此方法的代表是重庆啤酒,在嘉士伯取得控股权后,直接将原来渠道卖5元的山城啤酒更换为6元的乐堡,表面只涨了一元,但幅度就高达20%,由于有国际品牌嘉士伯背书,口味亦确有吸引人之处,据经销商讲,消费者接受度较高,体现在财报上,公司第三季度单季扣非净利润增幅就达84.18%。
能效仿重啤的,当是珠江啤酒(002461),然百威毕竟只是第二大股东,实际操作中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尚难判断,不过既然管理层都决定参与增发,还是值得重点关注。
在啤酒上市公司中,除了重啤,几乎清一色系国有控股,除了燕京啤酒(000729)此前承诺于2017年6月30日前推股权激励外,其余如青啤等谈及这个话题还显得羞羞答答(难度估计的确不小)。
如果注意到燕京啤酒控股子公司“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最近三年的净利润率,您就知道股权激励有多重要了!
公司2013-2015年净利润率分别为: 13.07% ,14.75%,10.24%!高净利润率的背后,不能忽略其股东持股结构(公司内部职工及社会法人占比25.01%)。
我觉得这个指标可以视为内资品牌的标杆,要突破也很难,但至少说明10%净利润率是可望亦可及的,不过前提是改制、或者有像模像样的股权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