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自给自足的观念
首先是要思想观念问题。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烈酒大赛的组委会主席卜度安·哈弗认为,
中国白酒目前就产量和消费量来说,无疑是国际上消费量很大的烈酒。之所以白酒在国际上缺乏影响力,主要是因为白酒企业好像不需要出口,目前白酒在国内销售非常好。
对此,贵州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表示,
目前茅台产能有限,但不代表未来也会如此。到2020年,茅台供应量将达到4万吨,国内的需求量估计也就在2万吨至3万吨,剩下的供应量只能由国际市场来消化。
另外,在经历了“塑化剂风波”、禁酒令、限制“三公”消费等政策的影响后,中国白酒行业国际化作为可能破解困局、寻找新的利益增长点的方式之一。
扩大国际影响力
从以上的言论不难看出,无论是出口规模第一的珠江牌米酒还是出口额名列前茅的茅台,出口主要还是集中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区域。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王新国表示,
从品牌来讲,中国白酒知名品牌在国外华人生活圈中有一定影响力,但对国外消费者来讲,其知名度还不够明显,有人知道但主动购买的外国消费者可能寥寥无几。
除了认知度,在国际标准、品质分级和品牌认证上未得到世界级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公认也是中国白酒竞争优势、领先地位无法在世界市场上得到彰显的原因之一。
而在口感和度数方面,中国白酒还与海外市场存在差异。贵州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表示,
过去中国人喝茅台都是53度的酒,但是西方国家普遍喝40多度的酒,茅台要在西方国家打开市场就要适应西方人的口味。再有就是中外饮食习惯和饮酒文化方面的差异。茅台酒要走出去,必须要研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色,根据当地的文化来具体分析。
路在何方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传播中心主任王贤青认为,中国酒业要走出国门,需要“闯三关”:
一是产品销售,如何在不改变口感、包装的情况下,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
二是品牌营销,最高境界是使得该品牌成为国家的文化象征;
三是用中国品牌讲好中国故事。
日本的美酒专家西田惠美也认为,中国白酒走出去最重要的还是文化的推广普及:
第一步应该是让人们对白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像日本清酒会与食物一起推广,白酒也可与食物搭配,或者调配成鸡尾酒,让大家更易接受;第二步是要推广普及白酒文化,让消费者了解白酒是什么,比如茅台蕴藏了什么样的文化,而不仅仅是概念的推广。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则让中国白酒企业看到了商机。
鉴于白酒走出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括品牌宣传、白酒文化的宣传等方面,难以靠某一个企业完成,汾酒集团董事长李秋喜建议成立“一带一路”中国酒业联盟和“一带一路”中国酒业发展基金,酒业联盟以发展基金作支撑,开展市场调研,指导和帮助中国酒企有组织、有计划地走出去。
然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却认为,
“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酒业“走出去”直接影响不是特别大。因为“一带一路”主要的目标并不是扩大资本输出,而是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能够间接为中国酒业“走出去”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