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业评论 >

凭什么德国、日本 能成为品质象征?

2017-03-06 08:36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最近一段时间家里装修,在遴选乳胶漆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德国进口的都芳漆。说实话并不是笔者崇洋媚外,也不是笔者有钱任性,而是在过往的耳濡目染中,听多了德国造的产品如何好、品质如何高以及说德国人做事认真严谨等,正是基于这些多维的道听途说,笔者内心就不自然的对德系产品有了一种好感,确切的说是一种安全感。同样,近些年来出国游热潮迭起,日本成为了国人出游的一大胜地,但是通过报道来看,国人出游很大程度上却是去选购日本商品,尤以日本的电饭煲、马桶盖等为首选,这俨然已经成为出游日本归来的“标配”。尽管媒体的大肆报道,质疑国人的这种行为,但是这种现象似乎愈演愈烈。抛开国家关系与政治信仰,我们不禁会想到为什么德国、日本的标签就是高品质?为什么德国生产的奔驰、宝马等名车,日本的电饭煲以至于马桶盖总能让人们感叹它的精益求精、细节无可挑剔?为什么德国、日本对完美产品的追求孜孜不倦?为什么如此多的国人对德日产品这么热衷?细细想来,一切问题的背后都源自两个字:品质。

品质提升国本

德国和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可以说二战后的德日经济基础濒临崩溃的边缘,是什么原因让其能够在低迷的经济基础上迅速崛起,并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孰能想到,曾经的德国日本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品质的最高代表,也是经历过惨痛的教训后慢慢转化而成的。

1914年至1945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经济经历了畸形发展,德国制造业被打上了深深的战争烙印。二战失败后,“德国制造”曾是一个耻辱和负面的标签,在50-70年代,德国制造开创了亲民化的产品设计传统,开辟了小批量定制模式,专注于工艺技巧密集产品的制造,并尽可能制造出在质量、性能、用途和规格等方面独一无二的产品。在生产规模方面,“德国制造”则突出其在技术、产能、品质、安全和舒适性等方面的特色,如汽车制造就是典型。1970年大众汽车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量超过30万辆,占市场销售量的6%以上,几乎打破福特T型车的销售纪录。长期品质攻坚,让“德国制造”从最初的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从追赶英美到跨越式发展到自成体系,从追求规模数量到关注品质,塑造出了一个不同于“他国制造”的新的国家制造模式,德国因此而迅速崛起,“德国制造”从此成为品质的象征与代表。

作为二战后的日本,品质改善为其创造了战后无与伦比的经济繁荣,并成为日本品牌得以立足全球的根本依据。日本在高品质追求方面功力深厚,并为世界品质管理的革新做出了卓越贡献。1951年日本设置“戴明奖”;1960年开始举办“品质月”活动,推进“全面品质管理”和“消费者品质管理”活动;1969年日本在东京召开第一届品质管理国际大会,其后设置“日本品质管理奖”;1971年日本成立品质管理协会。与此同时适时生产、看板管理、改善、品质功能展开、企业范围品质保证、田口方法等富有日本特色的品质管理理论和方法饮誉世界;石川馨、田口玄一、狩野纪昭、大前研一等世界著名品质管理专家名噪一时,由日本品质专家开发总结的新旧七大工具也成为全球品质管理的通用方法。从此日本产品也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日本产品畅销全球,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日本产品几乎是优良品质的代名词。

匠人精神体现品质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恐怕不是,那究竟是何原因呢?说白了,是因为他们具有的“匠人精神”的民族性所导致的,而严谨认真的态度则是其保证产品品质的最明显特质。

那么不禁要问,我国的“匠人精神”难道就是舶来品吗?

对此我们是否认的,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8世纪,2000多年的农耕经济时代,中国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产品输出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等精美的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距今2200年,其薄如蝉翼,用料2.6平方米仅重49克。中国书法、绘画、雕塑、陶瓷、手工艺品一直都是世界各大知名博物馆们引以为傲的镇馆宝藏,有的还在不断刷新当代全球拍卖记录。

自丝绸之路开启,中国古代能工巧匠们所生产的匠品,一直都在影响着世界,古代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匠人之国”。所以说中国之所以能够发展至今生生不灭的原因就是因为传承,而许多传统技艺中恰恰是因为具备“匠人精神”才能够延传至今。因而说“匠人精神”不是舶来品,中国从不缺少“匠人精神”,这其中最具典型性的就是我们的“国粹产业”——酿酒。可以说酿酒是最具匠人精神的产业之一,也正是因为此之因素的存在,我们才能够把这享誉人间的魔水保留至今,享乐大众。

然而,在大国争霸的今天,世界对“中国造”、“德国造”和“日本造”有着天壤之别的认知。包括许多中国人在内的世界普遍认为德日产品品质优越,而中国产品却是低价产品的代表。如此境地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呢?对此,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似乎给出了答案,他讲到:“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短期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工厂老板等不及工程师匠艺精神的开花结果,社会也等不得工厂匠艺精神的精雕细做。这意味着,工匠精神所需要的痴迷,不再能得到回报。这就摧毁了工匠精神所必须经过的煎熬。而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可以说支撑德国、日本保持工业制造领先世界的法宝就是“匠人精神”,我们现在通常称之的“工匠精神”。近些年来,中国政府俨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为此在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让人眼前一亮。总理为何要提工匠精神?因为这是我们的差距。2016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参加一个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时,举例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比如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孰能想到1895年圆珠笔就已经被发明了,今天的我们高铁、航天飞机都造得出来,圆珠笔珠竟然还不能生产!如果不是总理说出来,估计好多人真不知道。

改革开放敞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大门,同样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多的融入我们的生活,在中外交流相得益彰之下,我们更加应该保持自古有之的“民族本性”,即“工匠精神”,这对于尚未成为发达国家的中国,此时努力改变应该还不算太晚。

    关键词:工匠精神 品牌价值  来源:红高粱名酒论坛  王磊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