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国内最大的市场调查与媒介研究公司央视市场研究TR) 发布最新的行业报告显示:在城市酒类消费者中,啤酒、葡萄酒、白酒和洋酒的占比分别为83.1%、47.8%、39.4% 和19%,白酒在啤酒和葡萄酒之后;洋酒、葡萄酒、啤酒和白酒消费者在社会收入中上层的占比分别为69%、65%、46% 和36%,白酒位居最后。
报告对此的结论是:白酒当前的真正危机是“后继无人”。
我一直坚持认为,此轮白酒行业的调整,从实质来看,调整的不是产能、不是销量、不是价格、不是香型,而是白酒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CTR 的相关调查数据再次佐证了以上观点。产能、销量、价格与香型,是白酒眼下看得见的利益,而消费向其他酒种倾斜、消费者不断减少,都将潜移默化、不可逆转地影响白酒目前还看不清楚的未来利益。对此,白酒似乎还没有引起真正的警觉与重视。
同样是6月16日,“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品牌价值报告,17家白酒企业榜上有名,除茅台、五粮液价值过千亿而以微小差距分别占据一、二位外,湖北的稻花香以近400亿元的品牌价值占据第四位,而被评估为200亿左右的洋河、泸州老窖和剑南春只好恭陪第、六、七位了。我不知道,这样的品牌评价的依据是什么,这样的结果如何向消费者解释?然而,一些榜上有名的白酒正乐滋滋地以此进行炒作。
茅台、五粮液每年都发布自己的品牌价值,并且都宣称自己连续多少年蝉联行业第一。当然,这些连续的第一绝不是同一家品牌评价公司评定的,宣布茅台品牌价值第一的是“全球领先的品牌咨询机构Interbrand”,而评估五粮液品牌价值第一的则是“中国100 品牌价值榜”。这样看来,白酒到目前为止,除了眼花缭乱的品牌价值榜单外,好像还没有找到与消费者沟通的更好方式。
其实,消费者最需要了解的是一款酒究竟好在哪里,标准是什么,如何品尝。品牌价值的评估,更多地关注白酒与消费者的接触频率与信任关系,而没有涉及到专业的质量评价。评价一款酒的好坏,不是谁都能够胜任的,评价者需要专业的资格认定与信誉背书。1989 年至今26 年,国家没有再面向社会举行评酒活动,因此,二十多年,面向消费者的白酒品评的专业的标准和培训几乎完全缺失。
比如,洋河一再表示消费者饮用洋河微分子酒之后都说好,但是酒厂自己出来说,难免有自夸的嫌疑,并且我认为归根结底也说不好,因为,酒厂毕竟不是消费者,而消费者有着对产品最终的评价权,只不过这样的评价需要专业的指导与帮助罢了。令人遗憾的是,能够给予消费者指导与帮助的白酒专家大多在企业之中,并且正在各为其主,难以他顾;另外一些专家身居科研院校,往往囿于行业利益,很难面向社会发出不同的评价声音。事实上,批评不自由,赞美就无意义,白酒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危机就是这样产生的。今天,我们应该能够认识到,也必须认识到,如果白酒不能确立独立的社会评酒环节,白酒就始终无法跨越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鸿沟,而只能在调整中徘徊、挣扎与没落。
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组织评酒,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而如今不断健全的市场经济与法制社会时期,民间的、独立的评酒社会生态环境的建立,对于白酒来说,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急迫了,这就是在为白酒的明天做事,这就是此轮白酒调整的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