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四五月份,对于中国白酒行业来说,都是盘点的“算帐季”,来自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纷纷出炉,对过去一年的产业发展轮廓渐趋清晰,新一年的首个季度也刚刚结束,这预示着新的“赛季”已经开始,起跑线上的角逐又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管窥见豹,由白酒行业的典型变化,可以了解中国酒类行业的全局概况。中国酒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白酒行业规模以上白酒企业1578家,累计产量1358.36万千升,累计完成销售收人6125.7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0.07%;累计实现利润总额797.1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9.24%。而一些最新的机构数据也显示,2017年1~3月,白酒行业累计产量337.7万千升,同比增长2.8%。
从酒行业分析者的角度审视去年中国白酒行业,无论是产量、销售收入与行业利润,增长的幅度与过往相比并不算大,然而这组数字的得来却并不容易。从全行业来说,行业企业分化明显,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趋势越发明显,随之而来的过往“一招通吃天下”的行业状态正在发生改变。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对饮料酒行业现状的总结恰恰适用于白酒——总体经济效益稳定,呈现出弱复苏态势。在此基础上,今年的白酒重心仍应该放在调整的力度上,可以说“行业调整永远在路上”。由此,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变化呢?
龙头企业拉动作用明显
这两年,酒类消费的需求越来越曲线于理性化、个性化和多样化,酿酒产业继续保持了新常态,产业和产品结构持续调整,酒类产品的价格带调整适应市场和经济的大环境,流通体系的变革持续,多样化消费潮流不断升级。但与此同时,白酒行业的经营差异化也在扩大,这也正在造成行业总体呈现弱复苏的主要原因。从生产企业看,大企业上升较快,中型企业借势增长也在预料之中;占行业多数的小型企业则全面的下降。
白酒的六大领袖企业去年的形势都好,茅台营业收入上升了18.9%,利润上升了9.5%,五粮液销售收入上升了13.32%,利润上升了9.85%,泸州老窖去年上升了12.48%,利润上升达到30%,汾酒销售收入上升了10.9%,利润上升了19.64%,洋河去年销售收入上升了7.1%,利润上升了8.34%,古井销售收入上升了12.3%,利润上升了7.5%,这些数字远远高于行业整体,领袖企业对整个产业的拉动作用明显,预料今年,领袖企业的作用仍是决定性的。
中型企业,地区的区域骨干企业保持稳定增长,但在区域内,小微企业则艰难的维持生存。以某酿酒大省为例,省级骨干企业全年实现1~2位数的增长,但由于小微企业下滑的因素制约,全省增长在1以下徘徊。如果今年小微企业能在调整中被激活,白酒行业整体大幅增长或将可期。
此外,规模以上的企业的数量增加对行业来说是个利好。记者注意到,从2012年开始,白酒规模以上企业的数字持续增长,从2012年的1290家增长到去年的1578家,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更加合理。白酒产品开始转向真正的市场需求消费,而这种升级也带来了价格的合理提升,去年酒类单位产品的售价提高了6.6个百分点,今年价格总体仍将在上涨通道上。
国际化之路需更多探索
随着行业调整的深化和消费市场的变化,白酒“走出去”成为大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在这方面,企业的行动可谓不少。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书玉谈到,名酒企业“走出去”几年前就在探索,泸州老窖刚刚在纽约了给谭盾音乐家搞了一场中国白酒文化的呈现,包括茅台这几年一直在持续推广国际化的工作,汾酒等名酒企业也都在做。他同时披露了几组相关数据:从产量上看,中国蒸馏酒的产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第二名是威士忌;从全球消费量衡量,威士忌占第一30%,中国白酒只占了不到1%,这个数字对中国白酒要不要国际化、要不要走出国门,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宋书玉表示,在未来研究中国白酒国际化的时候有三个核心问题要解决,第一个就是法规与政策,第二是文化与消费,第三是讲好中国白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