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白酒卖白酒”,这个赚足眼球却鲜见落地的口号在业界招摇过市已经多年了,可为啥就是落不了地、也没有哪个企业敢于去尝试呢?这是因为:1、要踏入的那个异业平台必须有足够的市场容量来支撑一个企业的规模发展。也只有有了这个先决条件为前提,对于企业来讲,才会具有值得战略转型的商业价值。2、企业必须具有相对匹配的战略资源,尤其是独立于他人的特色,这个特色可以是生产工艺、独特酒体、自然生态环境、厂容厂貌、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等等。3、操盘者必须有跨界高管的工作履历和驾重若轻的工作能力、烂熟于心的产业基础常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在这里,传统思维中值得炫耀的“一辈子只待在一个行业、只做一件事”的灯下黑就恐怕是一堵不可跨越的牢墙和黑洞。“用外行的思维创新,用业内专家落地”是我跨界多年的经验总结。前两条是天然基础条件,但是企业要取得转型成功就必须用第三条来保驾护航。
旅游业就是实现白酒产业跨界整合的最好途径。一切行业都可以是旅游业,这既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噱头。无论你从事哪一行,其实都与旅游高度相关!不是吗?旅游前端:各行各业在主动提供新内容。旅游中端:各行各业在积极催生新业态。旅游后端:各行各业在努力更新内容。旅游是天生的组织者,旅游对产业拉动作用远远大于产业对旅游的促进作用。其实,与酒行业相关的几种实践模式也早已经是呼之欲出了。
越来越受到关注和看好的山东菏泽“杨湖酒庄”,也许就正在走这样一条“星光大道”。这也难怪,其母公司杨湖酒业一直就在“坚持老传统,只酿纯粮酒”,纯粮酿造的美誉早已经在当地成为一道风景线,业内也是声名鹊起;芝麻香香冠山东、浓芝兼香全国首创、并屡获殊荣;徽派厂房建筑古色古香;每年相对固定的适当产量和绝不再扩大生产规模的战略承诺都让杨湖酒后天具备了天然稀缺性以及相对稳定性、经济性,这就使得主题旅游这个商业模式能够基本消化掉其相应的产能。更重要的是,董事长李宪德早年出身于业务员和快消品经销商,实战经验丰富,所控制的企业曾跨越食品、建材、房地产等多业态、而且其每次跨界转型都相当成功。
按照企业的规划设计,杨湖酒业将在三到五年内“英雄蝉蜕”成一家集食品酿造、体验互动、快乐购物、线上销售于一体的三星级定点旅游企业——杨湖酒庄。白酒、酱油和其它天然酿造食品将作为旅游纪念品在酒庄内销售,白酒产值占比也将从当前的100%而逐步下降至整个企业销售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下。
这种 “酒庄游+” 是产业跨界的最佳方式。这种商业模式适合于小微型酒企业的发展,也是作者多年来向大多数酒酒企业极力鼓吹和推荐的。
无独有偶,笔者近日就在浙江绍兴参观了正在建设的“绍兴黄酒小镇”。这个由地方政府牵头,以会稽山股份公司为具体实施者,依托会稽山、鉴湖等自然山水,把会稽山、塔牌、古越龙山等著名黄酒生产企业链接起来。是集合江南山水、休闲度假、工业生产、黄酒文化等为一体的“生态、生产、生活”主题游休闲小镇。
据会稽山股份公司党办主任杨国军介绍,计划投资60亿,介时仅仅黄酒产值每年就达到30个亿,占整个黄酒市场份额的百分之十几。这种模式属于“主题休闲旅游小镇”范畴,笔者倡导的“酒庄游+”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要素,众多的小微“特色酒庄”可以点缀其间做熊猫式生存。当然,这几个大企业为了更好的做好这个事,恐怕要分离出专有品牌和特供产品甚至是特殊商业形态来参与运作和市场竞争。
贵州省政府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茅台酒香,目前正在竭力推广的当属于“主题工业旅游”,是“醉美贵州”大旅游中的一个元素。
由于茅台股份太过于特殊而茅台集团又缺乏特色,加之其定位在现代化工业生产而与生俱来的数量庞大,致使其在这种模式下成不了气候;又由于政府推动的计划往往太过于庞大、组织体系复杂和牵扯行业众多,应该更像一个纯粹的社会旅游产业。
也由于其不足以解决仁怀众多酒厂的销量问题而被我排除在外。但需要提醒的是:在这个由政府推动的产业升级大潮中,依托区域餐饮住宿服务的微小酒庄倒是会有个体的市场机会。所以,也是“酒庄游+”模式生存状态之一。
从酒庄游+、小镇休闲主题游、山水工业游三类模式对比可以看出: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能被白酒企业利用做卖酒的商业价值却反倒会越来越小、而且呈现分中心化、碎片化特点。所以,“酒庄游+”以商业价值最大、业态最完整而最为典型。
“酒庄游+”,是对消费者有效教育的绝佳方法。也是大企业丰富渠道,生动化品牌、活跃市场的有效手段;更是小企业特色化生存的必走之路。需要强调的是:白酒企业无论如何跨界和变化,其根儿还是“跳出白酒卖白酒”,“酒庄游+”的核心商业价值大概也就在这里。
作者简介:张成贵 山东杨湖酒业有限公司品牌营销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