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OIV公布了2015年度奖学金计划,研究课题包括葡萄栽培领域、酿酒领域、经济领域及安全与健康领域等多个方面,凡从事葡萄酒相关科研的工作人员、正在申请博士学位的在读研究生都可以申请。我仔细看了OIV官方网站上的相关文件,觉得这确实是一件难得的好事,得了奖学金不说,还能够深入地参与到国际葡萄酒的科研领域。
由此想到中国葡萄酒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近年来,中国葡萄酒开始在国际大赛上频频获奖,增加了在世人面前的曝光率,特别是今年6月份波尔多VINEXPO展会,中国酒协带队参加、张裕等企业也设有自己的展位,可以说中国葡萄酒在法国也是赚足了眼球。不过,热闹过后,人们不禁在想,中国葡萄酒真的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吗?中国葡萄酒的国际化之路还有多远?
一、中国要尽快融入国际大家族
中国葡萄酒要想进入国际社会,首先要得到行业内的认可。以OIV为例,这是国际上公认的政府间国际性组织,目前有成员国46个、观察员12个。从产量上看,很多国家都远远低于中国,但是,他们却早已经成为OIV正式成员国,这样他们就可以深入地参与到酿酒法规、行业标准以及国际贸易合作等方面的交流。中国只有烟台和宁夏两个地区性的观察员,其参与程度与话语权可想而知。类似的国际性组织还有很多,比如国际葡萄酒法律协会(AIDV)、国际葡萄酒与烈酒联盟(FIVS),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地区性的学术交流组织,中国的参与度也是少之又少。没有交流,也就缺少了被外界认可的机会。
二、要加强国际市场的研究
在国内,进口葡萄酒攻城掠地,这是国际葡萄酒贸易的具体体现,其中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我们往往把进口酒视为猛虎,更多的是抵制和排除,而缺少开放和学习的心态。实际上进口葡萄酒的很多战略战术都是非常成熟的,对国产酒同样有效。对于国际市场的开拓,我们似乎也没有做好充分地准备,对于国外的市场格局和消费状况尚未开展系统的调查和分析,远的不说,就是“一带一路”沿线的相邻国家也是了解甚少。
三、要有国际化市场运作的勇气和胆识
中国的企业能够到国外花费几千万甚至几个亿去收购一个酒庄,却没有人愿意花费人力物力去拓展中国的葡萄酒市场。我想除了个别企业的所谓“战略布局”,更多的是投机意识和文化愚昧。就中国目前的产品品质和风格而言,完全可以进入国际市场并拥有自己的消费人群。包括价格之内的性价比并不是唯一的障碍。什么是“性价比”,就是消费者愿意用预期的价格购买你的产品或服务,这需要大量的品牌推广和文化营销去占领消费者的心智。中国的葡萄酒生产及贸易企业,应该拿出足够的勇气,敢于在国际市场上竞争。100多年前的美国、澳洲葡萄酒以及几十年前的智利葡萄酒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中国葡萄酒也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条国际化之路。
四、培养国际化人才应该成为国家战略
目前,在国外学习葡萄酒及相关专业的留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群体,他们大部分是学习酿造专业,少部分学习葡萄酒法律及贸易。归国后的工作主要还是在进口葡萄酒公司做销售或培训,有一部分成了国外配套产品在中国的销售代表,只有极少数人在国内的酒庄从事技术工作,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葡萄酒行业在人才制度上的重大缺失。
我们应该把这些人才聚拢到国产葡萄酒的生产及推广上来,发挥他们在专业、外语以及国际交往等方面的优势,让他们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国际贸易人才,为中国葡萄酒走向世界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