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人民日报》以《实体经济越来越结实》为题发文指出,我国工业增加值保持在较高增速,企业利润高速增长,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提高,经济运行环境日趋优化,新动能日趋增强,创业创新均焕发新的生机。
8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最新数据。数据显示,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其中,烟酒类的绝对量达282亿元,同比增长6.3%,1-7月的绝对量达2215 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均高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平均增速。
而近期陆续公布的酒企半年报显示,1-6月多数酒企营收和净利润呈现双增趋势,整体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
两相吻合之下,再辅以同期公布的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等行业PMI持续位于53.0%及以上,保持了较快扩张的数据,越来越多的行业人士看好白酒未来走势。这从7月至今已有多家酒企宣布提升出厂价和宣布开展新一轮“控货”就可见一斑。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但是,金融市场的持续波动似乎与上述判断相悖。8月15日,创指大跌近3%沪指跌1.71% ,领跌的正是白酒股,个别“偏白酒基金”收益甚至已变负。从市场有效性的角度出发,资本市场的表现更为真实地反映了酒企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面临的潜在风险。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那么白酒行业究竟面临哪些风险呢?
( ▲“三大幻觉”下的供需失衡)
首先,白酒行业要警惕价格幻觉。
价格是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晴雨表”。
(▲供给侧改革前PPI连续54个月“通缩”)
从需求端看,今年1-7月数据疲态尽显。社会消费增速超预期下滑,累计同比增速下滑至9.3%;投资增速逐步下降,累计同比增速降至5.5%,为2000年以来最低水平。与终端需求疲弱相应,CPI指数表现温和。但前瞻产业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第二季度,白酒产销率为103.00%,较2017年的97.8%明显回升,此数据表明白酒消费上升较快,需求端比较扎实,远超社会消费整体水平。
从供应端看,中国轻工业网近期公布的今年1~6月行业数据,全国白酒制造主营业务收入2865 .2亿元,同比增长15.82%。
供给压缩带来的价格上升可增加企业的盈利。深度调整期以来,行业产能受到压缩的同时,幸存下来的龙头企业分享了大部分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
虽然还有五家白酒上市公司半年报或业绩预告还未发布,但是从已经半年报看,产品调价以及销量增长是酒企业绩增长的两大因素。
从7月开始至今,有洋河、伊力特、酒鬼酒、口子窖、习酒等多家企业宣布提高出厂价。伴随涨价的还有“控货”。7月9日,泸州老窖下发了停止接收国窖1573订单及暂停国窖1573货物供应的通知。而在此数天前,五粮液宣布暂缓接受500mL装52度新品五粮液酒订单。无论是提高出厂价还是以“控货”手段“控价”,实际上反应其对第三季度白酒价格的期待。
对酒企而言,此轮白酒涨价潮的背后,不排除酒企为了业绩而做出,当然也是不想与同梯队酒企距离拉的太大的无奈之举。
其次,白酒企业要警惕“盈利幻觉”。
2017年以来的企业利润高增长可能也是一种“幻觉”:表现为价格结构性扭曲(PPI与CPI缺口)之下,名优酒企和中小酒企的盈利出现分化。
(▲供改行业销售利润率持续改善)
今年1-5月,酿酒行业累计销售收入为2410.57亿元,同比增长16.04%;累计利润总额为498.04亿元,同比增长33.56%,与2017年全年的利润增长速度基本相同,利润增长率主要集中在名酒企业。
另一组数据, 截至今年5月,全国白酒制造企业共有1450家,比去年年底统计的1593家减少了143家企业。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总企业数减少,但亏损企业数量却比去年年底增多。1-5月数据显示,亏损企业数为167家,累计亏损5.16亿元,亏损额同比增长14.62%。
供给侧改革带来的价格冲击改善了部分名优酒企的盈利能力,但很大程度上是以抬高其他中小酒企的成本为代价。这种价格结构性扭曲导致了名优酒企对中小酒企利润的侵蚀,使得两者盈利出现分化。
再次,白酒企业要警惕统计幻觉。
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指出,2017年以来企业利润总额保持高速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幸存者偏差”所产生的“统计幻觉”。
(▲收入可比口径增速与计算增速背离)
“幸存者偏差”是指,只关注了经过某种筛选后的结果,很有可能产生认知偏差或者逻辑谬误。例如,某一事件之前的企业数量为100家,每家产出为1元,合计总产出100元;事件之后幸存90家企业,总产出为96元,总产出事实上缩减了4元,但在可比的统计口径下(统计样本中剔除被淘汰的企业)。总产出反而增长了6.7%(96/90-1)。如果简单从数字上观察,我们将得出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论!
一个典型的证据是,2017年以来统计局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数据,例如工业企业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与依据其公布的利润和收入的绝对数计算的同比增速之间存在明显的裂口,背离逐渐加大。国家统计局每年定期对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 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的样本进行调整,因此部分因供给侧改革和环保限产导致规模缩减、或是退出生产的企业将不再纳入统计局的计算样本。2016年初至2018年中,供改行业企业单位数减少超过1.1万家,缩减幅度达11.1%。其中钢铁、煤炭企业数量缩减的幅度分别超过50%、30%。而在此期间,非供改行业企业单位数上升了约1,500家,升幅约为0.5%。
简而言之,在供给侧改革淘汰部分落后产能之后,幸存下来的企业由于承接了原属于被淘汰企业的订单,可比口径下产出数据明显好转,这也使得工业统计数据“看起来很美”。比如,今年中报,老白干净利润增长208.01%,就是丰联酒业进行合并报表所致。
(▲居民收入增长变缓,消费增长空间有限)
(▲PMI连续两个月下降,生产已有向需求收敛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