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8月30日晚间,安徽白酒四大上市公司2019年半年报全部出炉,徽酒四大上市公司上半年总计实现营收107.95亿元,同比增长17.03%。其中古井贡酒实现营收59.88亿元,同比增长25.19%;迎驾贡酒实现营收18.82亿元,同比增长8.59%;口子窖实现营收24.19亿元,同比增长12.04%;金种子酒实现营业收入5.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0%。
实现总利润25.56亿元,同比增长26.97%,净利润增速跑赢营收增幅,徽酒四大上市公司整体产品结构不断升级。
01、四大公司总营收首破百亿,古井贡占比55.47%
2019年,徽酒四大公司整体上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四大上市公司上半年总营收更是首次突破100亿大关,达到107.95亿元。其中古井贡酒以59.88亿元的营收,占比达55.47%,而2018年古井贡酒占比为51.86%,2017年为49%,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成为四大上市公司上半年营收破百亿的中坚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19家白酒上市公司的半年报中,古井贡酒净利润增长率超过“茅五泸”位列第二,而排第一位的皇台酒业实为亏损收窄,不具有参考性。“挣钱能力”的提升,成为古井贡酒半年报中的一大亮点。
对此有行业专家表示,古井贡酒净利润高增长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产品结构的加速上移,200元价格已逐渐成为徽酒主流价格带,古8及以上产品已经开始放量,企业盈利能力提升;二是省内完成渠道深耕之后,销售费用率降低,古井贡酒二季度销售费用率为29%,同比下降7.1个百分点。
02、迎驾贡酒“抢发”半年报,口子窖战略布局新高端
近年来,一直都是口子窖第一个发布“半年报”、“年度报告”,但是今年的半年报被迎驾贡酒抢先了,且在半年报发布之后的8月8日,迎驾贡酒股价一度逼近涨停。
近年来,消费升级成为区域龙头酒企保持高增长的主要原因,迎驾贡酒中高端主导产品生态洞藏系列于2015年才正式上市,经过4年的培育,紧扣“生态白酒”的好牌、打造生态白酒产区、讲好生态白酒故事,2019年上半年,安徽迎驾洞藏酒销售有限公司(负责生态洞藏在六安、合肥区域和北京、天津、南昌、武汉、上海、南京销售)实现营业收入8.56亿元,让徽酒在中高端层面的“三强并立”变成了“四强相争”。
在生态洞藏系列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迎驾贡酒明显加强了品牌方面的投入,费用投放高举高打。构建以央视为传播高地,省内及周边高速高铁为落地主体,多个新媒体为辅助手段,系列营销活动为沟通触发点的立体化传播矩阵。生态洞藏系列的高增长,也让迎驾贡酒在区域白酒中具备了更多的看点。
口子窖在2019年上半年在营收上相对放缓了脚步,但净利润层面依旧保持高增长态势。此外,口子窖在8月份新推出两款战略产品:口子窖·初夏珍储 / 仲秋珍储,锁定200元和400元价格带。预计新品在导入后将随后进入放量期,有望承接主流升级价位(200-300 元)红利,或许口子窖三季度业绩会给行业一个惊喜。
03、金种子进入关键年,五大特点把脉徽酒江湖下半场
2019年上半年,金种子酒业触底反弹再次出现波动,表明了区域酒企依然处于承压状态。金种子酒在产品升级、品牌升级、品质升级、管理升级等层面都做出了积极的举措。目前企业的营销重心聚焦到金种子年份系列上,金种子年份系列升级关乎金种子酒再度成为徽酒中的“种子选手”的关键。
近年来,白酒企业在挤压式竞争中增长,主要是依靠品质、品牌的内动力来实现,经过长期竞争,安徽省内已经形成较为稳固的竞争格局,而消费的升级进一步导致徽酒品牌强分化的出现,安徽白酒行业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古井贡酒破百亿已成定局:在2018年古井集团破百亿之后,2019年古井贡酒破百亿已经成为了定局。在一线品牌白酒对安徽酒业版块强力挤压并提出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古井贡酒龙头效应将提升整个徽酒板块的影响力。
二是“走出去”将成为徽酒企业最坚定“立场”:外面的品牌“涌进来”,安徽的白酒品牌也正积极的走出去。从金种子酒构建江苏、江西、湖北、河南四大运营中心,到迎驾贡酒江苏、上海市场大商模式重点深耕;从口子窖“省内大商走出去”,再到古井贡酒以古20为核心在全国市场插旗,“走出去”已成为徽酒企业最坚定“立场”。
三是安徽健康白酒跨入新元年:2018年安徽健康白酒市场发展迅速,2019年古井贡酒·37℃亳菊以“大品牌、大招商、大传播”,在安徽市场掀起新一轮的“健康风暴”。
四是营销创新成为增强品牌主动性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当前徽酒营销创新亟待提高,对现代消费文化的研究不深,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提升。
五是行业洗牌将再次提速:2018年开始,无论是光瓶酒领域还是中高端、次高端领域,一线名酒和省外龙头酒企纷纷加大对安徽市场的攻势,而在经过一年乃至数年的培育之后,这些酒企将进入良性动销阶段,留给区域中小酒企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目前安徽白酒企业超500家,规模以上酒企112家,在多重挤压下,大部分酒企都要面对新的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