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业评论 >

葡萄酒企业的中报透露了哪些变化?(2)

2017-09-04 09:40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其中有机葡萄酒营收高达407,853,843.55元人民币,占总营收52.75%,是威龙股份主营业务按产品划分中贡献最大的产品类型。当时威龙就表示:主要原因是公司在市场营销方面不断创新,聚焦重点市场 ,主推威龙有机系列产品,中高端系列产品较上年增加所致。

当时威龙就强调,在市场营销方面,要不断创新营销模式,主推威龙有机系列产品。坚定不移的执行“老板工程”及“龙网工程”,通过两大工程培养核心消费群体。在经销商模式方面,公司将优势销售区域的营销渠道下沉到县市、乡镇一级,并对渠道实施分类管理,以便于终端市场和消费者更接近,实现了公司营销网络的全面覆盖。

并且,威龙强调将持续扩大经销商队伍,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实施“千商万店工程”,结合品牌宣传及产品推广,开展各项促销活动,引领新的消费需求,提升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经营管理方面,围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费用,提高产品质量”三大核心目标开展全年生产运营管理工作。以“提高研发与工艺水平、提升产品品质”为方向,开展技术研发管理工作。

从这个角度看,威龙继续在深化去年的战略。

威龙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在整体经营管理上有了大幅提高。2017年上半年在营收、净利双增长的情况下,公司成本控制良好,三项费用下降了15.81%。这是否预示着威龙开始由粗放式管理正在走向精细化运营?

看来,威龙虽然也在海外布局,但核心还是在于内部和市场的调整,属于深耕细作,夯实基础,提升效率。这都是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有力表现。

至于进口酒会不会成为未来市场销量增长的新引擎,还不得而知。但可以预判,一定会成为重要的增长极。

3、楼兰酒庄的市场化

作为酒庄,楼兰虽然在商源收购之后这些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最近这几年尤其突出。

报告期内,楼兰实现营业收入 4,008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3%;净利润约 119 万元,比同期增长865 万元,增长较快。主要原因是为,产品毛利率增长较多,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控制较好,因此利润较上年同期有大幅度增长。期末,公司资产总额 21,163 万元,较上年下降 16.76%;公司负债 6,514.9万元,较上年末下降 47.19%;公司净资产 14,648 万元,较上年末增长 2.32%。

楼兰在报告中表示,要加强品牌建设,抢占市场。实施“古堡+深根”系列产品为主线的大单品策略,在浙江、新疆市场整合了近50家核心经销商共同开发市场,加强对终端销售渠道的掌控力。

在生产模式上,公司依照“以销定产、以产促销”的原则制定生产计划。对于在市场上比较成熟的产品,生产管理部门会根据销售子公司提供的市场行情反馈,进行未来销量预测,制定、调整生产计划;针对未来主推产品,生产管理部门会加大计划产量,会同销售子公司一起将产品推广到市场。

在销售模式上,采用代理经销商销售模式。对于代理经销商的销售,销售公司根据不同区域分设不同经销商,对于不同经销商在销售区域、销售产品种类和价格等方面有所区分,以保证其产品在销售区域内良性运转。经销商主要充当产品分销的角色,目前销售公司经销商已形成覆盖全国 28 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超过 350 家的销售网络,各经销商的终端客户主要 包括商超客户、名烟名酒店客户、餐饮业客户和零售客户。

楼兰酒庄一直立足酿造“中国葡萄酒”的理念,坚持走本土化、个性化的道路,开发出“楼兰古堡”、“楼兰酒庄”、“楼兰深根”等知名产品。并提出“大产品、大调整、大发展”,推出更为大众价位的主导产品“深根葡萄酒”系列,以应对经营环境的变化。

实际上,这是楼兰新战略的不断深化,由高端酒庄酒转化为到“1+N”产品战略,并走向区域化运作+深耕细作。

楼兰顺应市场发展,采取战略大单品的营销策略,深耕区域市场,开发更适合大众消费的酒庄酒,并进行品牌化运营。尽管从业绩上来看,增长不是很高,但这需要时间,需要一个导入的过程,或者说还没到爆发的时候。

事实上,采用上述策略本身要求企业要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要保持良好的现金流运作。

近年来,楼兰酒庄不断加强江浙一带主导产品的全面布局和深化,在渠道模式上“向白酒看齐”,实现三聚焦,“聚焦区域、聚焦核心终端、聚焦消费者”。当然这也和过去的基础有关。同时,也在推动核心经销商实施“共好”计划。

虽然这里也存在诸多的变数,但能明显感受到楼兰的市场策略是清晰的和稳健的。如果能处理好重要的环节例如管理问题和现金流问题,想必楼兰未来的竞争力会逐渐凸显出来。

四、一些感想

虽然这些中报还不能完全代表整体行业情况,但张裕、长城、威龙等都是中国葡萄酒的“领头羊”。提升中国整体葡萄酒的品质,要靠中国酒庄。但中国酒庄的力量现在还很小,市场影响力是有限的。现阶段中国葡萄酒的发展主要还是要靠“带头大哥”把它做起来。

2017年1-7月,葡萄酒进口继续小幅上行。其中,瓶装酒量额双增,增幅较小,散装酒量额增长较明显,葡萄汽酒数量小幅攀升,金额增幅较大。瓶装酒进口额13.5亿美元,同比增长5.5%。

国产葡萄酒自1986年以来,总体是连续多年的持续增长,但是从2013年开始连续4年低迷。

每次看这些公司的年报,每家企业特别是其中部分企业,都说了要产品升级,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深耕渠道、加大宣传,特别是在消费升级背景下,要加强和消费者互动等等,但实际上呢?真正能够有长远眼光而且坚持推行做得好的企业又有多少?

谁教育了消费者,消费者就会相信谁。我们已经不惊讶的发现,全国各地,特别是发达地区,消费者普遍认为进口葡萄酒好于国产酒。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曾一度地“崇洋媚外”的后遗症,认为国外的月亮比中国圆,很多东西都是国外的好,这也和国产葡萄酒对消费者的教育密切相关。

首先我们承认,质量不好,拿什么去教育消费者?自身都难保,谁愿意去教育消费者?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的酿酒师、我们的品酒师、我们的教育课程、我们的培训,都毫无遮掩地指向一个事实:国外的葡萄酒比我们国产的好。不是吗?问问很多当前的活跃于市场的品酒师,哪一个不是国外葡萄酒的坚定支持者?即便他们认为国产葡萄酒中也有好的,也会越来越好。

现在在高档场合,葡萄酒已经是第一大酒种,但拿一瓶国产酒请人喝酒仿佛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不好意思,这是很可怕的现象。

但这不能怪进口酒,只能怪我们自己不争气。没有好的质量、没有品牌力,如何有底气让人信服?

然而,这不应该是信任危机的借口,更不是信任危机的最可怕的地方。

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我们对自己都不自信。我们已经这样认为了,包括很多酒企自己。那么,消费者自然更加如此。而且,直到今天,虽然国产葡萄酒不断获得国际大奖,但这种观念并没有减弱。

我们的很多企业在推动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开发上,是断层的,力量是薄弱的。想当年的一些企业的大单品,升级换代工作基本做的都不好,难以再接再厉。

没有具有一定销量的大单品支撑,底盘就会不稳,市场就会分散,地位也不会建立,建立了也会丢失。

中国葡萄酒发展了这么多年,消费者能够记住的中国品牌又有多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导致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包括品牌、渠道、传播在内的全方位的。

然而,变化是整体层面的,国外也一样在变化。关键的问题并不在这里。而真正暴露的问题在于:我们缺少品牌意识,没有很强的品牌的运作能力,包括一些大企业。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的国产葡萄酒是缺乏大品牌的,缺乏大单品的,缺乏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

得未来者得天下。可能还有很多企业做得很优秀,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但愿如此。

消费者不会因为“民族的”而买单,而是用品质和品牌来买单。喝着喝着觉得国产葡萄酒不好,一次、两次,谁还会继续喝?一旦失守,未来如何扭转?中国葡萄酒的分级我们谈了20年,但为什么分不了?执行不下去?实际上,从产业到行业到消费者,如果分级没有充足的说服力,你不能说服消费者,就难以真正起到作用。

当然,这里有政府的推动力量。我们能够理解的是:这是长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

很多企业特别是酒庄,热衷于获奖,但在企业战略、营销策略、产品开发、和消费者互动传播等很多方面,是落后的。很多企业特别是酒庄其实是缺少营销的,这和庄主直接相关。

中国的白酒是北方影响南方,但葡萄酒的确是南方影响北方,是发达城市影响落后城市,因为葡萄酒是“盛世文化”的产物。但在发达的城市,在葡萄酒消费的主流城市,每天都有不同国家的葡萄酒品鉴会、推荐会,但我们的国产酒却少之又少。是怕花钱还是没底气?是不愿意觉得没效果还是有更高的营销手段让消费者认知?

总之,市场不是哪一个企业的市场,是共同的市场,大家面临的市场环境是一样的。但几年过去后,高低立判。国产葡萄酒在新一轮的葡萄酒大发展时代,一定要抓住机遇,否则,失去的不是一点销量的问题,而是未来。

未来几年,结果就会逐渐显示出来,国产葡萄酒企业中有一部分做得好的,会脱颖而出,形成全新的格局,到那时,很多企业想追赶,一定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关键词:国产啤酒 半年报  来源:红兔书院  王德惠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