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行业的人都说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大型商超开到的地方,方圆五公里内没有小型便利店,20年后,便利店依旧存在,而大型超市却在一家家的而离去……
你能看到的趋势不是真的趋势。
近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激烈,也是变幻最快的时代。20年间,许多大型超市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开店布局。在上海、合肥、北京这样的城市,只要是人口相对的集中地区域就有一家国际性的卖场。
但是最近几年,由于经济指数的放缓以及消费的疲软,大型超市也面临着关门潮。一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大型零售卖场关门201家,到了2015,又有近200多家门店退出零售行业。截止今年,200多家的关店数量已经成为常态。一些还在勉强支撑的国外大型超市也是举步维艰。
关店潮背后的推手
是何种原因,让曾经叱姹风云的卖场在短短几年间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呢?
一位曾在卖场经营多年的的店长告诉记者,互联网的兴起以及多样性的便利是导致这场悲剧的幕后推手。
她告诉记者,刚刚过去的双11,天猫平台揽下的1200多亿,其中就有大型卖场的份额,而这其中的份额接近30%-40%。
出于购物的便利性考虑,越拉越多的年轻群体选择网络购物,而且这一比例正在逐渐放大,这是无法避免的趋势。
此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传统的商业中心也在向社区分流,许多小区的便利店营运而生,为购物者的便利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
同样,伴随着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消费者更愿意追求更高品质的专卖实体店进行购物。
对于这一问题,安徽当地一经营连锁便利店多年的店主补充道,大型卖场是许多产品价格的天花板,无论是酒类、生鲜还是日用百货都是依据厂家的的指导价在销售,但是由于各项的进场费、条码费以及扣点费用,迫使厂家提高进价,进而导致卖价高于同行。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过往大部分的政商选择购买购物卡作为福利发放,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不高。但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政务消费的管控,让消费者变得更精打细算。许多价格虚高的产品被消费者拒之门外。
应对卖场变化,酒商应做出的三大改变
面对这样一种境况,曾“饱受欺凌”的酒商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例如:
1、 适度放弃部门费用高、回款难且销售不佳的超市。放弃并不意味着退出,二是为了更好地选择。
2、 减少多款产品的供应,聚焦自己的核心产品,做好产品的价格标杆。
3、 全年的陈列、地推费用可以适当调节为三节投放,同样将长期的导购改为节日期间的临时导购,保证资源效率的最大化。
4、对于部分二三线的白酒品牌,建议放弃这样的渠道。大型超市做不做,并不会带来致命的影响,反而是应该更加注重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模式合作,把工作重点放到烟酒店、社区便利以及火爆餐饮店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