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哪个行业,尤其是在传统行业中,经历多年的发展、调整后,都会日渐趋于成熟,产品的品质和产品模式会走向同质,参与者之间的竞争由产品竞争转为品牌竞争、文化竞争,看见摸不着的文化、品牌的力量,往往可以让同质的产品在价格上拉开极大的差距,这也是人类商业史上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期间出过许多另人拍案叫好华丽转身,但更多的是是让人捧腹的华丽翻车。
从生产到销售再到打造品牌,中国酒行业与中国酒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从西汉“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寥寥数笔,到如今2017年的斑斓画卷,两千多年里,中国酒行业文化推广的这一页,笔画覆着笔画,色彩压着色彩,一层一层的折叠覆盖,每一层都是一个画面,其中有多少层是临摹前人笔迹,有多少人是再开新图,都并不重要了,一层一层的画面折叠到一起时,我们看到的已然是一片乌泱泱的黑色,只有凑近了用放大镜细看,才能大致看出每一层的脉络。中国酒行业文化营销的这一页,更像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泥潭。
除极少数的酒企在细耕自己在文化领域的一亩三分地外,就大多数酒企而言,产品同质化严重已经是短期内难以更改的状况了,温水煮青蛙,已成定局。但更令人担忧的是,就最近的情况来看,很多酒企在品牌打造、文化营销这方面,也大有走向同质化泥潭的趋势。
2017年价格上升最快、热度最高的酒,非茅台丁酉鸡年生肖酒莫属,2017年“鸡茅”飞上天,2018年将有无数的“狗”来追赶,2017年还没过去,行业内外就已经听到了一片狗吠;酱香酒方才火了几天,青花郎酒华丽变身为“中国两大酱香酒之一”;线上线下铺天盖地的“稀缺”、“限量”产品,几乎让大师之作、匠心、手工这些词成了另一种“纯粮酿造”;更别提“年份”“陈酿”了,现在的酒瓶子上,不标个十年八年的都不好意思和别的酒放到一起。
现阶段很多企业所行的品牌文化推广方案,看似生机勃勃,脚下其实是一片泥潭,更像是长在沼泽里的花朵。好在中国白酒还有香型这条最后的界线,但如果各酒企依然以抄袭和抱大腿这些方式来进行自己品牌文化的打造,甚至有一天酒类文化营销不得不打出香型张最后的底牌,那这一切将是中国白酒行业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