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业研究 >

白酒行业或将迎来新资本黄金期

2015-03-19 14:52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2011年~2012年的巅峰期之后,又经历了两年的调整期,行业逐渐适应了新的常态化周期,而紧接而来的或许是一轮新的产业并购期。

此前,诸多进入酒类行业的资本,多为在原有行业内已经形成发展瓶颈或者市场饱和,而自身往往有闲置资本。此外,地方政府对本区域酒类企业的前置性预期也使得酒类企业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更多的业外资本被无节制地引进,一定程度上推升了行业产能的膨胀。

对比之下,今后进入行业的外资也许更多地在搭建一个产销的整合平台,从最初的投机性到投资类,从开始的狂热到今天的理性,整个行业或许将迎来一个新的资本黄金期。

从投机到投资

正是由于白酒行业投资回报率远高于其它行业平均水平,也就成为资本纷纷重金押宝的对象。

数据显示,从2008~2011年,我国白酒企业获得的风险投资逐年增加,公开披露的融资规模超过40亿元,其中多数新进入者属于业外资本。

谈到业外资本对酒行业的“情有独钟”,营销专家田震认为:“就像前几年房地产行业大热时候,很多制造业企业进入其中一样,都是看好这个市场的潜力,也都是资本逐利性的表现。”

事实上,相比于其他行业,一直保持着稳健增长的酒行业“确实比较容易赚到钱”。

一线名酒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区域性名酒高速增长的利润区间,其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和利润空间都被业外资本所看好。而这个时期进入酒行业的多数资金看重的是行业高收益,属于投机性心里。

从2010年开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开始下降,不过,对白酒需求的实际影响由于周期的滞后性,实际上是在2012年才逐步影响到整个酒行业。众多外资进入的通道收窄,受制于国家政策引导及行业趋势性延缓的现状,之前以投机性看重短期效益的外资便纷纷抽身离开,这些投机性外资的准则是“白酒板块目前估值便宜,更适合短期炒作不易于长期持有。”

2014年三季度,五粮液前十大流通股东总计持仓较上一季度减少约1700万股,其中瑞士信贷(香港)有限公司退出十大流通股东之列,之前其持有五粮液1367.85万股。

与之对应的,泸州老窖2014年三季度也遭遇了QFII的减持。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德意志银行持有泸州老窖923.79万股,为当时的第七大流通股东,但在三季报时,该QFII也已经从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消失。

从限制到放开

国外资金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大门也开始逐步无限制有步骤放开。

1月19日,国家商务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下,绝大部分的外资进入将不再进行审批。”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孙继文称。在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下,禁止和限制外国投资者投资的领域将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清单以外充分开放,外国投资者及其投资享有不低于中国投资者及其投资的待遇。而下一步,商务部将严格按照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

显然,上述的《征求意见稿》改革了现行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大幅减少了外资限制性措施,放宽了外资准入。

而在此之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等部门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以下简称《目录》)进行了修订,并于2014年11月4日至12月3日期间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录》修订稿中删除了“对黄酒、名优白酒生产要求必须中方控股”一条。

国家政策的放宽导向似乎背地里也迎合了整个行业对金融市场多样化和走国际路线的需求,或许,名优白酒对外资的大门就此彻底打开。

从政策限制到产业放开,凸显的是国家层面对行业开放的鼓励与包容,对酒行业企业来说,政策的调整给了企业更大的自主权来获得资金“棉衣”以应对产业周期的“寒冬”。

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家政策对外资的开放也为中国传统的白酒企业提供了国际化征程的另一条路径。

不过,有证券机构研究员在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尽管国家政策已经放开了对名优白酒股权的限制,但更多的国际资本最佳的获利位置依旧是流通股,如在贵州茅台三季报中前十大流通股股东榜上,QFII就占据了五席之地。

毕竟,这些世界性游荡的外资势力最看重的依旧是“短平快”的收益模式,他们的投资逻辑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遇到行业颓势他们一定会尽早抽风离开。所以,对名优白酒企业来说,未来的发展路径应该是多方利用国内国际着眼于行业长久运营较为靠谱的资金,来储蓄用以过冬的充足的现金流,并借机进行彻底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外资对国内酒企的收购主要是基于酒精饮料行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及其较高的盈利能力,外资基于全球的布局和新兴市场的考虑,很乐意收购中国的白酒企业。”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黄付生也认为,外资对中国白酒企业的收购不可能大范围推广,未来外资的进入,可能更多地通过新设合资公司、曲线入股等形式实现。

从狂热到理性

据Wind数据统计,2003年至2012年,白酒行业13家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为3960.69亿元,增速呈逐年递增之势,2011年达到最高峰,营收增速为45.97%,此外,2010年和2012年的营收增速分别为35.67%和37.28%。2011年、2012年行业净利润增速分别为60.16%和54.51%。

 快速发展的行业和蓄势待发的资本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2008年到2012年内,大量的业外资金涌入了白酒行业。

上海国际酒业交易中心研究所研究员林中泉认为,业外资本介入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酒类行业存在“六低”的现状——企业集中度低、市场集中度低、产品集中度低、资本化水平低、国际化水平低、行业进入门槛低。这“六低”为中外资本涉足白酒业提供了机会、条件和空间,使它们对进入白酒业信心满满。

此外,区域的多样性和产业的不均衡发展,也进一步吸引了业外资本的介入。在此之前,很多区域性企业受制于产能限制和管理诉求及对未来做强做大的预期,同时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纷纷引进了众多业外资本。

而这样做的短期效应看,增加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保证企业得到了充足的资金去扩充产能并进行市场开发投入,不过长远来看,也加剧了白酒行业的内部竞争态势,在行业调整期内,行业洗牌尤其是二线品牌洗牌不可避免,而由此带来的产能建设则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企业的“另一种成本”。

2012年,在由华夏酒报社主办的“2012华夏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就结合中国宏观经济情势,尖锐地指出了当前白酒产业所面临的产能过剩等多重危机,给当下炙手可热的白酒行业打了一针“退烧剂”——而此时,中国酒行业尤其是白酒行业正处于“黄金十年”的巅峰期,这一年后,形势急转直下,调整期开始。

不过,这之后依旧有业外的资本陆续进入这个行业,无论资金规模还是远景规划都不可谓不宏大,对比来看,此时进入的资本更多是在布局自己的产业链条,其收购模式和产品推广也都更加理性和务实。

比如联想集团旗下丰联酒业对湖南武陵酒业、孔府家酒和文王等多家白酒企业的收购,业内人士认为,联想控股以全资方式进入到中国白酒业,彰显了联想控股“产业报国”、“实业兴邦”的战略思想,联想控股选择的是一场中国白酒行业长跑,立足长远发展,而不是短线投资。

此前,联想控股丰联酒业副总裁、文王事业部总经理方焰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联想做酒意在长远,“我们(文王酒业)正在扩大酿酒规模和进行技术改造,这些是联想在酒业‘长跑’的基础,不然就没有未来。”

而娃哈哈进入白酒的案例或是业外资本进军白酒领域的一个分水岭,也是一个转折点。

2013年11月5日,中国饮料业巨头杭州娃哈哈集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该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正式宣布娃哈哈进军白酒行业。宗庆后的目标是“要让中国老百姓都能买得起、喝得起正宗的茅台镇名酒。”

在宗庆后看来,白酒这两年进入低谷,高端白酒消费大幅度下降,现在回归到老百姓能接受的范围,“白酒还是有发展的余地。”

上海国际酒业交易中心研究所研究员林中泉也认为,由于整体宏观经济遇冷,特别是股市和楼市投资环境的恶化使得投资空间和预期被大大压缩,从而释放出了大量社会资本。而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大量资本被迫回归实业寻找机会,而白酒行业依然良好的增长态势,诱人的产品利润率,加之白酒行业又属于内需概念的产业,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促成了资本纷纷进入酒类行业。

现在看来,调整之后的酿酒行业无论是业内企业自身还是业外资本,都在经历一个从狂热到理性的磨合期,从产业发展趋势和惯性来看,白酒业依旧是存在发展空间的,而此时也应该是业外资本布局抄底的良机。

此前的黄金十年内,白酒收购标的股权成本都较高,而今调整期恰好为资本低成本进入创造了契机。也许,此时进入的中粮、联想和娃哈哈等都在谋局借助调整期构建自身竞争力,以迎接未来行业的下一个黄金期。

    关键词:业绩 高端白酒 白酒投资  来源:《华夏酒报》  佚名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