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意大利重新回归世界第一大葡萄酒生产国的地位。然而,其在中国乃至亚洲市场的表现却并不抢眼。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of Vine and Wine,以下简称OIV)近期公布的数据,2015年,意大利回归至世界葡萄酒生产第一大国的位置,共生产4900万百升的葡萄酒,较之前一年增幅为13%。意大利葡萄酒产量超过欧洲葡萄酒产量的四分之一(26%),约为世界葡萄酒产量的五分之一(18%)。2015年,意大利葡萄酒出口额增长6%,已超过之前历史记录的54亿欧元。
从OIV的数据来看,意大利葡萄酒在2015年可谓风光无限。不过,在亚洲市场,特别是包括中国大陆和香港在内的中华地区,意大利葡萄酒却有点停滞不前。根据The Drinks Business去年下半年公布的数据,意大利葡萄酒在中国市场所占据的份额仅为6%(排名第五),远远比不上在中国市场已经深耕数十年的法国葡萄酒,甚至比不上澳大利亚和智利。
根据意大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意大利对华出口葡萄酒总额约为9000万欧元,较之前一年增长了18%;在数量方面,去年意大利对华葡萄酒出口量为2700万升,涨幅为5.5%。均价由之前记录的2.96欧元每升增至3.3欧元每升。这个数据比起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等国超过50%的进口量增长来说相对滞后。意大利葡萄酒在中国市场,显然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这是为什么呢?
定位保守,导致发展不利?
实际上,意大利葡萄酒在中国拥有非常好的发展基础:悠久而有影响力的饮食文化、遍布中国大陆的意大利餐厅、高中低端都有好产品的高性价比葡萄酒。无论是高端的蒙塔希诺布鲁奈罗葡萄酒(Brunello di Montalcino)、超级托斯卡纳(Super Tuscan)和巴罗洛(Barolo)还是中低端的基安蒂(Chianti),意大利葡萄酒与市场覆盖面最广的法国相比也丝毫不输。
然而,在2011年波尔多一级庄的市场泡沫破灭之后,意大利葡萄酒却并没有趁机攻占中国的市场缺口,反而被勃艮第(Burgundy)和西班牙人抢占了先机。由于增长率滞后,实际上意大利酒与排在前面的法国、澳洲、西班牙和智利的差距正在拉大。
在葡萄酒大师李志延(Jeannie Cho Lee)看来,意大利酒庄和推广人员太过保守,往往只停留在遍布各大城市的意大利餐厅、针对已经熟悉意大利酒的进口商经销商进行教育和推广,这才是意大利酒在中国没有变得更加流行的原因。这也导致意大利葡萄酒走不出意大利餐厅去面向更广阔的受众。虽然,意大利酒有其特有的魅力,人们一旦理解并爱上意大利酒往往会不能自拔,成为最忠实的粉丝。
虽然错过了最佳时机(2011年拉菲泡沫破灭),不过李志延认为意大利酒仍然有机会。在中国市场,葡萄酒营销需要像法国那样,从高端着手,将拉菲(Lafite)等顶级葡萄酒与LV、香奈儿等奢侈品捆绑,营造高端生活方式的形象。意大利同样拥有Armani、Prada、D&G等高端奢侈品,也有不输于波尔多一级庄的顶级葡萄酒,加上异于赤霞珠、美乐、黑比诺等流行品种的特别风味,意大利酒显然仍然大有可为——随着消费者群体的成熟,人们会希望探索他们熟悉的品种以外的葡萄酒,而意大利酒(与西班牙里奥哈的Tempranillo)恰好能够满足这些“进阶”消费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