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产啤酒大麦与进口啤酒大麦抗衡的一个典型代表,新疆奇台啤酒大麦曾是一个让人引以为傲的优势产业,然而,随着龙头企业的关闭解散,奇台啤麦走向衰落,这让人对啤酒品牌的博弈和原料市场中的问题与困境引起思考。
奇台制麦二十年几易其主
有这样一句话:“中国啤麦在奇台”。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光热水土条件,奇台啤酒大麦不仅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而且浸出率、发芽率、蛋白质等主要质量指标优秀,可以与国外一流的啤酒大麦品质媲美,为此国家农业部曾授予奇台“优质大麦之乡”称号。
正是看准了得天独厚的大麦资源优势,1995年由当地政府和金融机构等联合组建了奇台麦芽有限公司,意在通过对大麦的初加工,提高其附加值,使这一优势资源成为优势产业,使其步入良性快速发展道路。然而,企业发展历经坎坷。
奇台麦芽有限公司投入建设之初便赶上亚洲金融危机,企业面临投入资金匮乏、市场萎缩、竞争激烈、产品滞销、整个啤酒行业不景气等重重困难,到2002年亏损上亿元,不得不抵押给了农业发展银行。2002年,农业发展银行以2800万元的低价将奇台麦芽卖给新疆啤酒集团,2005年奇台麦芽有限公司又成为新疆乌苏啤酒集团旗下的一家子公司。2007年新疆乌苏啤酒集团被丹麦嘉士伯啤酒集团收购,奇台麦芽有限公司更名为新疆乌苏啤酒(奇台)制麦有限公司。2015年10月,嘉士伯正式宣布解散奇台制麦公司。嘉士伯在写给政府的报告中给出的理由是:该企业生产的麦芽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价格,导致企业严重亏损。
“订单农业”反成原料收购桎梏
2009年,嘉士伯决定对奇台啤酒大麦收购实行“订单农业”,大麦不再由奇台制麦公司直接收购,而改由指定供应商收购。在后来的6年中,奇台制麦公司(甲方)、供应商(乙方)和嘉士伯贸易(深圳)有限公司(丙方)签订了《啤酒大麦买卖合同》三方协议。
奇台制麦表示,三方协议并没有使企业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大麦基地,反而抬高了收购原料的成本。
按照嘉士伯的思路,与农民签订种植合同、落实种植面积、卫星定位具体地块、引进良种、田间管理和收购等建立原料基地一系列工作都由供应商来做,使原料供应、麦芽生产和啤酒生产既相互分离又有机结合,在建立大麦原料基地的基础上,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一条封闭、安全、可追溯的产业链条。然而,事实上三方协议并没有将农民和供应商之间形成紧密约束。
供应商没有真正去拓展原料基地,农民因为比原先制麦公司收购时获得的利益降低而减少或放弃了大麦种植。。
一方面,从2009年到2014年,与市场应有的正常价格相比,嘉士伯累计多给供应商支付了3000万元。另一方面,到2015年,奇台县的大麦种植面积由6年前的20多万亩,锐减到了1万多亩。
国产啤麦受到进口啤麦冲击
2002年是我国啤酒产业发展的重要年份,这一年我国成为世界啤酒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国外企业从这一年起也加快了进入我国市场的步伐,加剧并购。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中,我国啤酒品牌集中度迅速提高,市场很快被华润雪花、青岛、百威英博、燕京和嘉士伯五大啤酒集团占据。
在生产中,一吨啤酒大约需要100至140公斤大麦,占到生产成本的15%到30%。而在所有生产成本中,大麦和啤酒花的价格波动最大,但由于啤酒花在生产中的用量很小,其价格影响甚微,因此大麦就成了决定成本的最为重要的因素。2007年,大麦价格暴涨,给啤酒生产企业带来了空前压力。也就在这一年,嘉士伯在兼并新疆乌苏啤酒集团的同时,奇台制麦成为嘉士伯的麦芽原料生产企业。通过兼并建立自己的大麦和麦芽原料生产基地,优化原料供应、降低啤酒生产成本和大麦价格波动带来的压力,从而扩大啤酒产能——这是嘉士伯当年的战略构想。然而,“订单农业”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奇台啤麦产量锐减、收购成本增加,使良好初衷走向了反面。
奇台啤麦面积的缩减、奇台制麦的亏损,是我国啤麦市场面临困境的一个缩影。据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公布的数据,以澳大利亚啤酒大麦为主的洋麦大举进攻,从2007年到2014年,我国啤麦产量由279万吨狂跌到140万吨,而进口洋麦则由109万吨飙升到了3000万吨,啤酒企业对进口大麦的依存度则由28.7%攀升到了66.7%。为此,啤酒生产企业的成本大幅上升。在新疆,大麦面积也出现了严重萎缩,从2007年的100多万亩锐减到了2014年的15万亩。2014年,供应商向奇台制麦公司仅仅只提供了6671吨原料,只完成了计划的48.55%。2015年,奇台制麦公司已是无米下锅,只能全面停产。国内面积的大幅萎缩,进一步加大了啤酒生产企业对洋麦的依存度。
啤酒品牌面临第三轮竞争
我国啤酒产量年人均消费量达34.2升,高于33升的世界平均水平。2014年中国啤酒总产量为4921.85万千升,达到消费量阶段性的峰值。
大麦成本提高、啤酒产量受限、利润空间缩小,这是啤酒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有专家分析,如果说以扩大产量为核心的投资建厂和参股并购是啤酒产业前两轮竞争的主要形式,那么,企业内部的优化、提质升级将是第三轮竞争的核心。
提质增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管理水平,减少成本,使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二是针对消费水平增长,开发中高端产品,走出中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的阴影,扩大利润空间,赢得新的市场。
啤酒行业集中度高,但利润却很低,这主要是中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的原因,这已导致近年来我国啤酒行业的大面积亏损。有业内人士分析,啤酒行业高端化将是摆脱利润过低的最优选择。而啤酒高端化离不开原料的多品种与优质。
国产啤麦走出困境需扶持
奇台制麦代表着我国啤酒大麦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陷入困境。
我国进口啤酒大麦主要为澳麦,即使支付高昂的长途运费后,澳麦仍有强劲的竞争力,这也折射出我国大麦产业的弱势。进口啤麦的依存度已经达到70%以上,并仍然在增加。
据专家分析,国产啤酒大麦式微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是受传统种植局限。和国外农场大规模种植、统一田间管理相比,我国大麦生产基本上都是散户种植,品质均一性差,这使国产大麦在酿造性能和品质上劣于进口大麦。
二是受经济效益影响。与小麦相比,种植大麦存在风险大、盲目随意性大、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在奇台,10多年前1公斤小麦只有1块多钱,大麦最高的时候到了近3块钱,现在1公斤小麦到了3块多钱,而大麦只有2块多,10多年中,大麦价格基本维持原状。同时,大麦市场也难以把握,有时出现卖难现象。大麦与其他作物相比效益差,导致农民种植大麦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种植基地难建立。大麦在我国基本上都是散户种植,存在统一管理难、良种推广难、标准化生产难等问题。即便是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由于是一种松散型的契约关系,农企之间相互制约性差,利益关联度小,在种植面积、产品质量、销售价格和数量等方面,处于游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对原料的生产过程不愿有过多投入,建立大麦种植基地从根本上得不到保证。
四是种植技术落后。传统粗放型种植在大麦生产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大麦效益不高,种植技术无人过问,农民往往把大麦种植当作倒茬或改良土壤的作物,在耕作方式和种植品种等方面,与其他作物相比,较为落后。
五是扶持政策缺位。大麦受国家产业政策影响,农业领域认为它们是工业用产品,需要工业领域管理,而工业领域又认为是农产品,不归工业领域管理,这样大麦种植始终游离于国家管理政策之外,享受不到政策补贴扶持。
2015年6月我国与澳大利亚签署了自贸协定,大麦进口的门槛放低,国产大麦面对洋麦咄咄逼人的攻势,其生存将会更加艰难。
一方面,从2002年开始我国连续10多年都是世界啤酒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而另一方面,作为啤酒的主要原料大麦的生产却危机重重,主要依赖于进口,这暴露出我国啤酒产业深层次的问题。有专家指出,在原料上失去话语权,这不仅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使原料无法从根本上得不到保证,而且也会失去持久竞争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走企业发力和国家政策扶持两条路。目前,我国不少啤酒企业对大麦原料强调的是“全球采购”,却不愿花力气在家门口建大麦生产基地,甚至对已经建立起来的基地也不加珍惜轻易丧失。对此,有专家认为这不是一个有发展眼光企业的明智之举。啤酒产业新的一轮竞争不仅是数量上的竞争,更是企业运行和产品品质的竞争,要着力破解大麦原料给啤酒企业带来的发展难题,在国内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原料基地已势在必行。
同时,国家也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在科研攻关、新品种开发、集约化种植、标准化栽培等方面给予一定补贴,提高农民大麦种植效益。充分调动国家、企业和农民三个方面的积极性,才是应对啤酒大麦危机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