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问题凸显白酒规则困境
作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承之一,中国白酒理应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现实并不容乐观,中国白酒目前在海外市场的销售规模极其有限,而且以海外华人为主要消费群体,而国内市场上,进口酒大量涌入。
国际化推广难度大,导致不少企业仅将之看作一个口号。大多数白酒企业的精力还是在国内,诸如产能扩建、市场推广、产品创新等。相比在海外市场建设营销网络,国内市场投入少,不需要太大的人力和财力,并且海外距离遥远、汇率变化大、部分国家经济乏力甚至政府破产等,都加剧白酒投资的不确定性。
白酒国际化困境背后最重要的是标准问题。迄今为止,我国白酒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中仍然属于“每升酒精含量低于80%的其他蒸馏酒及酒精饮料”,没有独属的商品编码,这对我国白酒走向国际市场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标准问题凸显的是白酒行业尚未掌握国际竞争的规则。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孙选中教授对《华夏酒报》记者表示,基于在国际市场的发展,白酒行业需要有核心竞争力,但它来自哪里呢?产品、质量、品牌、文化底蕴,都不可或缺。但有一点同样不容忽视,即掌握国际竞争的规则。
在孙选中看来,中国白酒不乏优秀的品牌,然而却迟迟无法转化为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其根源在于我们缺乏规则的话语权。
“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衡量是什么呢?是掌握国际竞争的规则。如果我们没有掌握规则,甚至未能与国际规则标准充分接轨,即便是再好的产品与品牌,也可能在一夜之间垮掉。道理很简单,市场规则的制定者是竞争对手,等于去对方的世界里探险,那我们凭什么去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呢?”孙选中说。
所以,中国白酒要成功应对国际化的竞争压力和发展挑战,必须要解决规则问题。我们不仅要让国际消费者认同中国白酒的品质与风味,还要加快推动白酒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要成功打造中国白酒的世界标准。
事实上,标准不足也是酒类行业多次危机事件的根源所在,其危险超过了经营风险和商业风险。因为经营和商业方面的风险,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约束来尽量规避,而标准不足,往往导致企业在毫不知情、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马失前蹄。
推动白酒国际化的顶层设计
我们知道,在国际市场上,最为成功的苏格兰威士忌、法国干邑白兰地,都有近似于法律的严格界定。英国政府1988年颁布的《苏格兰威士忌法案》称,苏格兰威士忌只能拥有因传统发酵、蒸馏所使用的原料和制造与陈年的方法所产生之色泽、香气与口味,且除了水与酒用焦糖之外禁止添加其他物质。而干邑白兰地必须在指定地点中由指定的葡萄种类生产,必須在法国橡木桶中陈酿,造就其色泽和味道。
到底什么是中国白酒?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在拥抱白酒的国际化时代之前,应该形成定论,甚至进行极其严格的界定。
当前,已有企业在推动这样的白酒国际化顶层设计。在“史上最严”的新版《食品安全法》通过之际,山西汾酒率先在同行业内提出并执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食品安全内控标准,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规则,融入国际市场。
“中国白酒要想走向世界,必须要做到中国标准达到和超过国际标准,中国标准最终要影响到国际标准。汾酒集团率先在同行业内提出并执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食品安全内控标准,进一步加大与国际化对接的能力,使之更加符合国际市场通行的法律、法规要求,建立与国际蒸馏酒标准接轨的‘中国标准’。”山西汾酒集团董事长李秋喜对《华夏酒报》记者表示。
“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专利,三流企业卖产品”,“得标准者得天下”是目前全球产业界的共识;“产品出口,标准先行”的理念在国外酿酒界己成为重要的战略思想。
因此,白酒要进入国际化时代,必须完成这样的顶层设计:共同制定和实施白酒国际化标准战略,提升白酒标准对产业国际化的技术支撑作用;规划与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完整、安全的标准化体系,制定白酒国际化标准的根本;制订白酒国际化标准,要加强与世界各国蒸馏酒组织的交流与互动,让中国白酒的科学价值和卓越品质体现在国际标准中,根植于国际消费群。
相较于欧美国家酒类产业成熟的标准化战略,我国白酒的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但我们正在勇敢地自我加压,向国际标准前进,向国际市场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