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以白酒消费为主的国家,葡萄酒的生产和消费一直处在很低的水平。新中国成立时,葡萄酒的年产量还不足200吨,直到1966年产量才超过1万吨,1980年的年产量首次超过5万吨。在这之后,我国的葡萄酒工业进入相对较快的发展阶段,1981年超过10万吨,1984年超过15万吨。从1985年起到1993年的九年中葡萄酒的年产量均在25万吨左右(1988年最高达到30万吨)。1994年为调整我国葡萄酒产品结构,促进葡萄酒产品质量向国际水平靠近,颁布了含汁量100%的葡萄酒产品国家标准和含汁量50%以上的葡萄酒行业标准,同时要求取消含汁量50%以下葡萄酒的生产。其后,葡萄酒年产量有所下降并保持在20万吨左右,但是含汁量100%和50%汁以上的优质葡萄酒数量有较大增长。我国葡萄酒业仍处于前期起步和成长阶段,在整个酿酒行业饮料酒总产量(约3000万吨)中葡萄酒仅占到1%的份额,在世界葡萄酒总产量中也只占到1.1%的比例。
近年来我国葡萄酒工业发展迅速。全国第五次工业普查结果显示,1995年底我国共有葡萄酒企业240多家,估计现有葡萄酒厂总数在500家左右。从目前葡萄酒的行业结构看,企业小、生产分散是最突出的特点。全国葡萄酒企业的平均年生产能力还不足2000吨,年产量在1000吨以下的占70%左右,1000-5000吨的企业约占20%,5000吨以上的企业只有10%。目前,产量过万吨的企业已有张裕、长城、王朝、威龙、华夏、丰收、通化等7家。
1995年前后,随着对酿酒葡萄原料需求的增长,我国境内大量引进、栽培了适合酿造红、白葡萄酒的世界酿酒葡萄名种苗木,迅速扩大了酿酒专用葡萄种植面积,法国红酒产区 法国红酒分级,为我国酿造高档葡萄酒奠定了原料基础。2001年全国葡萄种植面积近500万亩,酿酒葡萄种植面积也增加到72万亩,其中已结果和进入丰果期的约40万亩左右。全国正在形成吉林通化、环渤海湾、怀涿盆地、甘肃武威、黄河故道、宁夏银川、新疆吐鲁番石河子、云南弥勒等葡萄栽培区域。国际著名酿酒葡萄品种,如赤霞珠、品丽珠、梅鹿辄、霞多丽、雷司令、贵人香等已占我国酿酒葡萄栽培面积的80%以上。大部份葡萄酒企业都已建立了自身原料供应的保障体系,德国红酒 软木塞,我国葡萄原料己向区域化、基地化、良种化、规范化的模式发展。
目前我国葡萄酒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已经逐步与国际接轨,国内主要葡萄酒厂的酿酒设备,如葡萄破碎机、果汁分离机、硅藻土过滤机、板框过滤机、全自动葡萄酒灌装生产线等,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有的已经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1995年以前我国葡萄酒的产品大都是甜型葡萄酒,产品葡萄汁含量低,通过近几年调整产品结构,已形成以全汁葡萄酒为主的产品结构,其中干型、半干型葡萄酒已占总量50一60%。在干型酒中,干红葡萄酒约占80%,干白葡萄酒约占20%,高档次产品品种日益丰富,除已有国际公认的高档单品种葡萄酒外,高档起泡葡萄酒、年份酒、产地命名酒也相继出现。
葡萄酒消费市场在中国的培养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995年以后的葡萄酒热可以是一个真正的开始。目前的消费群体主要是高收入阶层和年轻人,消费区域集中在广东、上海、北京等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与白酒、啤酒等其它酒种比较,葡萄酒的市场占有率有一定提高,在消费者中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
我国葡萄酒的进口情况,从1995年至1998年增长最快,要红酒 红酒知识,1996年进口量达5930吨,1997年达39670吨,是1996的6.7倍、1995年的51倍,1998年持续增长,达到49840吨,2002年进口量33405吨,同比增长6.56%。国内葡萄酒的出口量一直没有大的增加,每年仅有4000吨左右,最近三年出口量呈下降趋势,2002年进口量3920.4吨,同比减少5.53%。
我国政府一直鼓励葡萄酒业的发展,1987年原国家经委、轻工部、商业部和农牧鱼业部在贵阳联合召开了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提出了"四个转变"的方针,即“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水果酒转变”。1998年春节,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到京郊延庆县给老百姓拜年时,倡导人们多喝一点果酒。在2002年12月北京召开的“中国葡萄酒业前景研讨会”上,国家经贸委行业管理部门提出:重点发展葡萄酒、水果酒,积极发展黄酒,稳步发展啤酒,控制白酒总量,加快优质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及啤酒大麦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