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啤酒便宜啊,德国的,一听还不到6块。”在长春市南湖大路某超市的啤酒柜台边,一对夫妻在进口啤酒柜台驻足5分钟,最后打消买国产啤酒的念头,拿着5听标有“进口”字样的某德国品牌啤酒付了账。该超市啤酒展区的工作人员表示,今年年初到现在,进口啤酒在啤酒柜台占比越来越高,因为价格与国内品牌啤酒相差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倾向于选择进口啤酒。
中商产业研究院和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1月~8月,中国啤酒行业共生产啤酒3479.23万千升,同比下降6.12%;另一方面,在零关税、自贸区效应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1月~8月,中国进口啤酒36.31万千升,同比增加65.7%。一降一升,已经连续增长20多年中国啤酒行业正面临“洋对手”的强烈挑战。
市场
“洋啤”翻身占柜率超国货
目前长春市场上销售的国产啤酒,主要来自华润、青岛、燕京和百威几家。而昨日记者在超市走访中注意到,现在各大超市的啤酒售货区,国产啤酒一家独大的局面已被打破。在一些超市,“洋啤酒”在售货内所占的位置,甚至已超六成。以500ML听装啤酒为例,在南湖大路的某超市内,国内4大厂家的啤酒加在一起也就占了一个货架,而在其周围,来自德国、芬兰、比利时的“洋啤酒”挤满了两个货架。
售价方面,同样以500ML听装啤酒为例,国产啤酒价格区间在4.5元/听~10.8元/听之间,以前价格相对便宜一直是国产啤酒对抗“洋啤酒”的优势。而眼下,“洋啤酒”也放下身段,尽管不少“洋品牌”的价格依旧10元左右,但像5.8元/听的价格已直逼国产啤酒的价格优势,甚至比一些高端国产啤酒的价格还要低。
消费者
口味多价不高 很想尝尝鲜
采访期间,记者在啤酒售货区碰到两伙购买“洋啤酒”的消费者。问及选择购原因,消费者表示,“口味好”、“没喝过”、“价格不贵”。
“洋啤酒”在口味上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那些喝惯了国产啤酒的消费者,在“好奇心”驱使下,很容易出手尝试。而价格上,“洋啤酒”不再像以往那么高高在上,所以从年初开始,“洋啤酒”不仅超市布局上对国产啤酒形成反超,销量上也在逐渐侵蚀着国产啤酒的地位。
商家
洋啤酒低价抢市有“背景”
已经从事酒类批发生意多年的于女士告诉记者,进口啤酒快速发展还是在最近这两年。这主要得益于与国家关税政策和保税政策,以及国外啤酒产区货币贬值等利好。比如现在我国对进口啤酒的进口税,HS编码220300000,关税为0,只有增值税17%。欧元对人民币汇率,则从2009年的高位,一路跌至目前的1欧元=7.185人民币,跌幅累计已超过30%。
不过尽管如此,于女士在2013年最早接触“洋啤酒”时,也有过犹豫,“除了成本考虑,啤酒保质期短,通常只有1年,而从欧洲产地走海路运到国内,路上的时间大概两个月。加上通关、运输等所耗费的时间,留给销售的时间非常短。”不过随着这两年“德国啤酒屋”项目的兴起,消费者对进口啤酒的认知度变高,市场对进口啤酒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现在我们公司代理的进口啤酒品牌已经有十几个了,全部都是德国和比利时的一手货源。”于女士说。
观察
“洋啤酒”发展还需突破两个瓶颈
从燕京、雪花、青岛三大啤酒巨头的半年报来看,啤酒行业整体下滑的态势在二季度有所扩大。截至2015年6月,国产啤酒产量已连续13个月下跌,为近20年首次出现持续负增长。
从数据看,中国啤酒行业正处于低迷期,并经受着“洋啤酒”品牌的冲击。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表示,近年来,进口啤酒的畅销与国产啤酒增速放缓形成了鲜明对比,进口啤酒已开始冲击国产啤酒市场,尤其是在中高端啤酒市场上。不过进口啤酒大规模涌进,对国产啤酒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国产啤酒相对进口啤酒最大的优势在于价格和渠道上。虽然随着零关税、自贸区效应等多种因素,进口啤酒的价格空间越来越大,但国产啤酒的渠道优势还在。对于国产啤酒来说,想要在今后的竞争中保持继续保持优势,首先仍是控制生产成本,一步优化渠道建设。再就是,可以借此机会学习进口啤酒先进的酿造工艺和生产技术,加速产品创新,丰富产品线,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的需求。 梁铭宣认为,当前洋啤酒发展还需要突破两个瓶颈:一是国内洋啤酒品牌众多,琳琅满目,消费者对洋啤酒品牌认知度有限,难以辨别质量优劣,洋啤酒想要在中国市场上树立品牌、形成大规模的市场难度较高;二是相对国产廉价啤酒,洋啤酒的价格依然偏高,度数高,大多数长期饮用低浓度、口感清谈的国产啤酒的消费者,一时难以接受洋啤酒,产品本土化也是洋啤酒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