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业研究 >

遗失的葡萄酒(第十二章)

2015-10-29 09:34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遗失的葡萄酒----从古典时期到地理大发现的世界葡萄酒文明演变史

(第十二章)

第五幕 基督教——中世纪欧洲的灵魂 (二)

自各蛮族开始接受基督化开始,西欧诸王国的王公贵族对于教士采取的是尊敬的态度。他们中许多人不仅受洗成为基督徒,而且严格按照教义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尝试接受教会的一切,包括葡萄酒,并开始爱上这种饮料。大量的金钱、土地被捐赠给教堂与修道院,土地又被教士租赁给贫困的农民种植酿酒葡萄,位于今天勃艮第的波恩地区的葡萄园就是在公元630年拜当时的勃艮第公爵所赐。在葡萄收获的季节,教士会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造,他们酿造的葡萄酒一部分用于做圣事,一部分供饮用,其中最重要的圣事即为圣餐礼,整个仪式是一个教士们致力于将面包和葡萄酒变成基督的身体和血,并让前来参与的普通信徒接受基督的圣体的过程(1215年,欧洲中世纪实力最为强大的教皇英诺森三世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正式规定所有天主教徒每年至少参与一次圣餐礼)。到了后来,许多教士或修道院院长都出自王公贵族,经济实力雄厚的家族会给成为神职人员的家族子弟所在教堂或修道院捐献更多的土地,附带大量的奴隶和农民来对这些土地进行耕种。

教会的日益贵族化使得本笃会修道院成为了中世纪早期的学术中心,大量神职人员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素养和崇高的人生追求,他们是中世纪早期欧洲文化的实际领航人。抄写经书和其它学术著作是他们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绝大多数修道士日以继夜地投身于令人劳累不堪的拉丁语古卷抄写工作中,甚至有一位神职人员在他抄写的手稿末页写道:“如今我总算抄完了,吾主垂怜,让我喝一壶酒吧!”

长期以来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等级结构图:国王、大主教(第一等级)——贵族、地方主教(第二等级)——骑士、普通神职人员(第三等级)——农民、工匠、商人(普通人群)。这种修道士的贵族化现象使得后来的许多教士生活日益奢靡,并且由于家族背景,许多教士开始插手地方行政上的管理,这让修道士们即耽于享乐,荒废劳作,又过多参与到世俗事务中。逐渐导致自10世纪开始,一系列强调神职人员应该回归到以“祈祷和劳作”为主题的隐修生活的宗教改革和新修院运动的兴起,西多会、圣方济会等新修会出现,其中,西多会教士、勃艮第风土与葡萄酒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参见后期推出的葡萄酒文明中世纪史法国篇的勃艮第章节)

中世纪的修道士不知疲倦的学术工作和外出布道,使知识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11世纪,主教们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士们的学术水平,创办教会学校,在这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欧洲的大城市出现,其中一部分在12世纪左右发展成为大学。早期的大学并不像今天大学一样在一个固定地点,有时仅仅是一个众人发起的学习组织,师生变动性非常强,直到后来国王与教皇们出资支持大学教育,大学才开始有了固定的地点以及教学制度,并发展出了今天大学教育的一些特点,如学位授予制度和毕业时穿教士服(帽子加长袍)的传统。13世纪时,在巴黎的学生人数已经占到全市人口的1/10,这在刚开始引发了城市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也让人们认识到了高等教育急需规范化,法国国王随后对巴黎各大学设立专门规定,并对大学教育给予特项权利,包括大学师生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受国王保护,大学在日常管理上受控于当地教会,巴黎大学所拥有的特权在后来得到教皇肯定,遂成为欧洲所有大学的典范,而在法国的蒙皮利埃、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和波伦亚、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也向着繁荣发展。

中世纪的欧洲大学,从长袍服饰上看,我们可以判断求学的人应该具有教会背景,狭小的教学空间也说明了当时教学条件的有限,当时的大学课堂学生风貌与今天并无巨大差别,有全神贯注学习者,有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者,也有打瞌睡者。

        早期乃至近代欧洲大学生闲暇时经常光顾的两大场所——酒馆和妓院:关于早期的高等教育,欧洲的大学在管理上问题非常多。为维持大学正常运转,大学的经济收入除了来自学生支付学费、住宿费以及国王和教会的支持,另外一部分重要经济来源就是一些收入丰厚的产业,如葡萄酒业,这使得大学周边遍布酒馆。许多大学生也因此成为酒馆常客,有时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会结成一伙,亦或不同学派学生因学术问题在酒桌上争执,最后演变成为酒后群殴的恶性事件。这些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却是大学常态。许多大学的教室和妓院距离很近,这种状况在19世纪欧洲还很普遍,德国哲学家尼采就是在大学求学期间频繁光顾妓院而染上梅毒。

中世纪时期饮用水的安全性依然没有保障,加上教士的提倡,葡萄酒的饮用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上层社会饮用品质较高的葡萄酒,而普通平民和士兵则饮用质量较低的葡萄酒。虽然如此,与早期的古罗马人相对于古希腊人野蛮而未开化相似,如今的蛮族人其文明水准也远低于之前的古罗马境内公民,普及与掌握经年累月积累起来的葡萄酒技术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充满了探索与消化。在蛮族人入侵的过程中,许多地区关于葡萄酒酿造的设备与技术文献随着西罗马帝国毁于战火,大量技术失传。再也无法做出密闭的陶罐与瓶子,储酒的木桶出现泄漏,生产的酒难以长期存放,人们对醋的形成束手无策,产出的酒口感寡淡、多酸、颜色惨白。这一时期葡萄酒技术中值得一提的进步来自于修道院的僧侣,他们发现在酒液中加入鸡蛋清可起到澄清酒的作用,此外,在中世纪晚期的人们开始建造酒窖储存葡萄酒。然而,中世纪前期的大多数葡萄酒生产者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他们的同行相比,技术上显得无知而笨拙,这种情况在大量十字军从拜占庭和穆斯林所在地返回之后得到明显的改善(参见后期推出的葡萄酒中世纪文明史十字军东征篇)。

教堂在这一时期是农村和城市人们的活动中心,教堂钟声的敲响是在告诉农民和工人一天的劳作即将开始,或告知大学生们该去上课了,也可能是要召集所有人前来宣布战争胜败、老国王死去新君登基等国家大事。每当宗教节日如圣诞节、嘉年华、复活节的到来或是国家取得对外战争胜利时,人们会放下手中工作,来到教堂举办一系列的狂欢活动,大家歌唱、跳舞、演出戏剧、开展体育竞赛、举办篝火晚会和宴饮游戏,而教士们则在这时进行出售葡萄酒活动,募集来的款项多用于慈善活动。其实,如果没有战争的来临,中世纪欧洲人的生活应该是宁静而安逸的。

中世纪欧洲某城镇的嘉年华会,人们载歌载舞,饮酒作乐。从图中我们看到多人已经喝醉了匍匐在地,许多人也已经走起路来摇摇晃晃,而图中正下方身披浅蓝色外套的一个胖子则玩兴正浓,他正坐在一个大酒桶上,一手执烤肉,一手向人们挥手致意。

    关键词:葡萄酒 发展史  来源:中国葡萄酒信息网  李斯屿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