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从市场情况来看,浏阳河到目前销售较好的产品仍主要是中低端酒。刘朝阳透露,主销的产品在100元/件左右,目前西南市场,浏阳河酒的市场定位已回归中低端了。
对此,白酒专家孙延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评价称,“浏阳河品牌定位不明确,一方面发展高端酒不成功,另一方面低端酒市场又没维护好。”
业绩大幅缩水
市场的收缩已反应在浏阳河酒的销售业绩上。
近日,记者联系了多位浏阳河酒的经销商,其都表示,“跟前几年比,销量已经差了很多”。
对于2013年至今的销售情况,浏阳河酒业一位人士亦透露,就全国市场来说,“北方市场普遍业绩下滑”。
在电子商务方面,6月2日,记者查询天猫商城发现,销售浏阳河酒的仅有一家专卖店,且是属于浏阳河酒经销商开设。该店中,浏阳河销售产品从39元/瓶到最高1000余元。其中,销量较好的浏阳河珍品红52度,6瓶共288元,不到50元/瓶,月销量为168瓶。99元/瓶的52度500ml浏阳河红色经典地有缘珍品,月销量仅为4瓶。
2014年1月,大元股份发布的《大元股份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以下简称《预案》)显示,浏阳河2013年全年度实现营业收入预计将达2.4亿元,另外,浏阳河酒业还通过商标授权许可方式,授权湖南中商浏阳河酒销售有限公司等六家公司,经营浏阳河特定系列产品,预计全年度实现销售收入达10亿元。
按照这一预计,浏阳河2013年将实现销售额约12亿元。但在浏阳河酒的巅峰期,2005~2007年,其年度销售额一度达到20亿元。
“浏阳河酒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一个清晰的模式,产品线不清晰,组织管理和全国布局、人员都有问题。”一位浏阳河酒业不愿具名的原高管今年4月向媒体透露,自从与五粮液分离之后,没有迅速转型,耽误了销售的扩张。
另外,其渠道问题也被业内所诟病。2014年4月,白酒营销专家肖竹青就向记者表示,“浏阳河不停地换将,不断开发新产品,在渠道上积压了不少的库存。”
前述如湖南中商浏阳河等关联公司也多使用浏阳河品牌,亦被指损害了其整体品牌形象。白酒专家万兴贵分析表示,“品类繁多,影响了浏阳河消费者对浏阳河的认知,也让人搞不清楚谁才是真正的浏阳河。”
“多元化”战略是元凶?
在外界分析看来,纵然浏阳河自身的诸多问题造成其业绩大幅缩水,但主因在于大股东的多元化战略分散了酒业发展的精力。
孙延元表示,是否把酒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分清产业主次是浏阳河酒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他举例称,“与浏阳河同为贴牌五粮液起家的金六福,就更专注于做酒,走品牌专业化路子,没有跨行业,没有多元化;而浏阳河属集团公司,一开始就进行产业多元化,精力相对分散。”孙延元认为,浏阳河在酒产业发展还没稳固就开始发展其他产业,“酒其实还没做踏实”。
《预案》也显示,巅峰期后,“由于股东多元化投资、内部管理更新跟进不及时、资金短缺等问题制约了浏阳河酒的发展。”
据《2014-2020年中国白酒行业市场供需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了解,从2003年开始,当时的大股东湖南中商集团(彭潮任董事长)一直在数十个领域进行多元化投资。2003年,集团开始涉足房地产,2004年又分别投入了水产和电子科技,2005年加入餐饮。
湖南中商集团官网显示,目前中商集团产业分六大板块,包括食品、房产、水产、投资、餐饮、电子等。
湖南中商集团在这些领域的投资虽然各有成败,但是资源分散制约了浏阳河酒的发展。浏阳河酒业一位高管也于2012年曾向媒体表示:“集团化横向发展过快,是浏阳河市场下滑的主要原因。”
而在浏阳河投资建设酒厂上,外界就质疑过资金短缺问题。浏阳河于2006年就已拿地成功,并计划建设湖南浏阳河国际名酒城(酿酒生态园),以扩大自身产能,项目占地1500亩,总投资27.5亿元,但该项目直至2009年9月才动工。
另外,近两年,浏阳河酒业实控人彭潮亦被指将本应用于公司发展的资金抽走。4月底,据《中国经营报》报道称,“彭潮在各领域的投资比较多,欠账也比较多”,
“2011年融得第一笔资金也并没有用于浏阳河的广告投放和市场发展,而是被用于还债或挪作他用。”对于上述说法,记者多次联系彭潮,截至发稿未获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