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业研究 >

2015年白酒行业或出现大规模并购

2014-11-27 10:39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在我看来,2015出现行业的大规模并购是大概率事件,而且很可能是抄底的最后机会。

行业调整到现在,很多企业已经身心俱疲,然而对于如何走出困境,行业当中依然没有出现公认的榜样。在巨大现实压力之下,看不到希望,这是出现大规模并购基础。同时,一些业外机构和白酒行业中的一些领军企业,已经开始着手白酒并购事宜,而动手的时间基本上都选定2015年。另外,根据历史情况来看,白酒行业对于环境适应能力是比较强的。一次调整之后,白酒行业本上探索新路径的时间,基本上就在三年左右。也就是说,明年实际上可能是这一轮白酒并购抄底的最后机会。

 

大并购是大概率事件

从生产企业方来看,目前正是到了最危急的时候。一方面现实的销售难以提振,高端、中高端市场被突然压缩制后,大量二线名酒发现自己除了团购,根本不会做市场,现在即使想做市场体系也调不过来——没有人、没有方法、经销商不愿意。

要命的是,原先做市场的主力军——经销商,特别是传统经销商,虽然他们有市场运作能力,但目前也身处困难之中,不愿意再承担大量库存,更不愿意去投入做市场,为企业做开路先锋。

这两点叠加在一起,致使白酒企业的销售盘子急剧萎缩。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特别是原先将经营重心转移到中高端白酒,强化团购的白酒企业,全部遭遇业绩暴跌,陷入亏损。在贵州,曾经创造年销售过10亿元的某白酒企业,今年全年销售额几乎确定不能过亿;在山东,不少原先销售规模在1-5亿元的企业,销售下降幅度达到40-50%,在一年之间从盈利跌入大幅度亏损。

另一方面现实的生产必须继续投入,这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由于白酒工艺当中对于生产的连续性比较高,因此,即使销售停滞,生产上也必须要保证一定量的班次开工。这对于酒厂的经营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据了解,被称为酱酒之都的仁怀,今年约近1/3的酒厂今年没有下沙,投粮下沙的企业,投粮量也减少一半。所谓下沙,是酱酒一个生产环节,指将蒸煮好的高粱等原料与大曲拌匀入窖发酵,一年之后取出蒸酒。今年减少下沙,明年出酒将减少,意味着三五年后酱香酒量将会减少。这与2012年,不少企业到仁怀租窖坑酿酒,一个窖坑两三万元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浓香酒的问题是窖池必须连续使用,且不能减少投粮。因此,浓酒生产企业主要是通过延长发酵期,将原来45天的发酵时间,延长到100天左右,通过这种方法,一年减少1/3至1/2的投粮。在四川邛崃、宜宾、泸州、绵竹等地,原酒生产企业普遍采用这个办法。即使如此,依然有不少原酒企业难以承受巨大的压力,纷纷削减其他投资,回归酒业,某泸州知名原酒企业正在其朋友圈内转让去年初,以数千万元入手成都青羊总部基地办公楼一栋。顺便说一句,这个时候,从企业经营角度看,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那些主要通过采购原酒来的生产企业,压力要小一些。

最难的是不确定性。在巨大的经营压力之下,行业当中无论是领军企业,还是区域名酒都没有探索出一条摆脱目前行业困境的经营之路。企业一方面承受着压力,同时又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也不知道这种状况会持续多久。这种情形,应该是抄底并购的好时机。据了解,洋河、泸州老窖、五粮液、老村长等企业,都有明年并购的计划。

最后的抄底机会

从历史上白酒调整来看,1989年的全行业调整,实际上在当年就有古井贡找到了应对之法——“降度降价”,只不过当时敢于大胆尝试的就是古井贡一家。1990年,这个办法被行业接受,泸州老窖、汾酒、全兴先后走上了“名酒变民酒”的道路,主力产品价格下降至1/3-1/2。1995年,古井获得历史上最好业绩排名——全国第二名。虽然,汾酒、泸州老窖、全兴、古井在后来的行业发展中,没有跟上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但不可否认,这几家企业确实率先引领行业走出低谷。

第二次行业深度调整的节点,实际上是在2001年的调税,被称为“悬崖边上的五毛钱”的从量税,给了行业一次严厉的打击。全行业亏损,当时占主要市场份额的流通酒几乎全面溃败,探索出餐饮终端操作的徽酒免受打击。但我们发现,就在2002年,茅台开始大面积的劳军工作,随后“八个营销”提出,白酒寻找到第一条路,高端团购;到2003年,洋河蓝色经典上市、红花郎上市,中高端白酒的传统餐饮终端控制+团购的营销模式被总结完善,白酒探索出第二条路。

回顾白酒行业的两次调整,我们发现,归根结底,白酒行业还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即使近年来的团购,也是迎合市场之举。在我看来,2015年,白酒行业将寻找到脱困之路,所以,2015年,可能是并购抄底的最后机会。在行业调整的第三年找到出路,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关键词:白酒行业 并购 行业调整  来源:中国酒业并购圈  邓波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