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之际,逸香的葡萄酒口味调查火热出炉,3000多份答卷呈现出国人口感的分布。这份问卷一定程度上为葡萄酒销售带来了市场的依据,但通过对这些数据多维度的研究,也不乏更多品味之处。
一、关于酸
只有11.2%的消费者,会选择较高酸度的葡萄酒。
面对这个数字其实大可不必惊慌,一成消费者选择高酸,但不代表九成的消费者讨厌酸。高酸酒本身就是广义的含义,1:因品种、物化期、海拔、酿造风格等因素,高酸本身是酒的名片,如都兰佳美、夏布利霞多丽、桑塞长相思等;2酒款本身欠平衡,酸度突兀。前者是和总酒款比,后者是和自己比。进口商在更多维度的研究下,一定要区别对待。如果是1,大可不必过渡惊慌。总之,要避免产生以偏概全的认知。
对于对高酸口感的统计结果,笔者把原因总结以下几点:
1.不是不适,而是缺乏“适”的用武之地
这和中国的餐饮习惯有决定性关系,餐前酒往往以高酸的特征打开食客的味蕾,而普遍的中餐并没有饮用餐前酒的习惯,导致丧失了很大一部分用户。
另外:中餐的覆盖,内陆毕竟广袤于沿海,且经济收入原因,对于海鲜“鲜”的料理并不流行甚至是缺乏考究,且国人摄取植物纤维的比重远远大于欧洲人;加之我们的餐是桌餐,区别于欧洲的头盘、主菜、甜点的泾渭分明,缺失先天 “搭配环境”是不争的事实。而在欧洲,高酸葡萄酒是调起优质食材活色生“鲜”最佳的拍档,了解了这些。对于11.2%只有人群喜欢高酸葡萄酒就不意外了。
其实,品酒和侍酒是两个环境,试想:如果面对一桌食材上乘的日式料理,同样开两瓶干白,一个中酸、一瓶高酸,你更会选择哪支呢?
2.酸是灵魂,11.2%的酒强调灵魂,足以。
在品酒体系里,酸被喻为酒的灵魂,品酒笔记先于单宁的骨架感、酒体的质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酸贯穿于品酒的始终,酒体的紧凑、扎实、单宁的齐整、层次的丰富,完全依托于或爽脆抑或轻佻、或高亢抑或从容的那个“酸”的质地上。酸的精致和韧度会让品鉴者感受到酒的灵魂,不是每一支酒都具备鲜明的灵魂,当然,也不是每一个喝酒的人都需要诠释出这种灵魂。而对于普通消费者,酸本身对于口感是一个非常稀疏平常的词汇,过份解析酸的“灵魂感”未免会制造消费者的压力。
说到这里,高酸度的葡萄酒如何去售卖呢?
在商超渠道(专业酒展酒会除外),尽量不要让普通消费者净饮。如需推广,最好辅料以食材。
配餐要本地化平移,不能永远是生蚝配夏布利的套路向消费者一边做推荐一边设置障碍——毕竟国产蚝生吃存在风险,进口蚝又不是一般消费者能承接的,很难培养起消费习惯忠诚度。其实,一般的鱼类、贝类、蔬菜沙拉乃至中国特有的油炸类豆制品都是酸度明显酒类的好搭档。
提倡“酸与鲜”的互助关系,并引导消费者“餐前酒暖场子”的饮用行为。
二、关于单宁
只有14.1%的人会选择那种“我口中感受到强烈、持久的涩味”的干红。
46.8%的消费者想喝“我几乎感觉不到涩味,口感很顺滑”的葡萄酒。的调查结果。
类比酸,其实这个现象同样隐匿着底层丰富的信息:
1.14。1%有三种可能:1. 一款未来潜力优质,但遗憾杀幼的酒;2.醒酒不到位的酒 3.并不是高单宁而是强壮甚至粗糙单宁。
2.相反46.8%也可能代表:1.本身就是一款低单宁的品种,2. 单宁不低但足够优质的干红。
但无论如何解释,其实翻看我们和红酒的日常接触,真正遇到“我口中感受到强烈、持久的涩味”的干红的确很少超过15-20%,抛去那些劣质单宁的十足糙哥。试想:普通消费者缘何天天能品尝到Pauillac 或者教皇新堡呢?繁琐的醒酒和不菲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这些酒的消费信心。而反观喝到“口感顺滑”的“市场风险不大、有更多消费者覆盖”的频率也几乎会占据一半。大众选择保守的46。8%是如此的理所应当。
但不争的事实是:在任何市场环境下,良好的口感必须依托于性价比,葡萄酒的第一属性还是用来喝而不是:1评、 2讲故事、 3藏。这就是为什么澳洲和智利酒近年异军突起的原因,进口商可以在信息不对称的年代误认为国人不识货,但永远不要低谷大众消费者任何时代货比货的能力。
综述:如果生产商和进口商误认为“口感调查”证明我的某些酒完全不适合中国市场那可是“尽信书不如不有书”的荒唐了。“口感调查”的更大价值在于:根据数据分析更加清晰所属产品对应的所属人群,这包括:
1.是趋同的人群,还是个性的人群;
2.是牢固的人群,还是波动的人群;
3.是常规的人群,还是特定的人群。
通过明确,以便调整产品组合、售卖及推广方式。
要知道只要推广得当,看看也买、品尚、抑或是春节跳出来的各种“大金羊”,单一一款SKU也可以制造出年度爆款!因为:
多维度的属性与生俱来的赋予了葡萄酒,而个性化的葡萄酒消费才是葡萄酒魅力的最大真谛。
好的销售一定在匹配的时间、匹配的空间、匹配的情绪、匹配的人群释放出葡萄酒更多维度的属性,把静态的品鉴缺点改善为侍酒动态的特点——把特点放大,演绎成卖点。从而抓取卖点,获取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