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来了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的来龙去脉 之二
二、互联网+的深刻内涵
普适计算之父马克•韦泽说:最高深的技术是那些令人无法察觉的技术,这些技术不停地把它们自己编织进日常生活,直到你无从发现为止。
而互联网正是这样的技术,它正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一)什么是互联网+
从技术层面讲,所谓“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
互联网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和100年前的电力技术,200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将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关系,就体现在互联网+上,其中最核心在于“+”。
把“+”说成“融合”,仅仅是目标和口号;
把“+”说成“连接”,仅仅是基础设施;
只有把“+”说成“互动”,才是知行合一的互联网+践行者。
李克强总理在3月5日提出的“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型消费”和3月15日提出的“网上网下互动创造活力”已经解释了“+”的内涵——互动!
互联网+既是目的,又是我们所处的环境本身。
我们不断朝互联网+的方向演化,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在演化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与互联网浑然一体,不分彼此。
互联网+时代,与其说互联网是人的工具,不如说人是互联网的工具。
人创造工具,工具重塑人。
就像有人开玩笑地说,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最底层的生存层次之下,需要再加一层对“WIFI”的需求——或者说,看过冯小刚导演的《温故1942》之后,对饥饿到底是一种生理痛苦还是精神折磨,谁能分得清?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商业,正在从生产者主权时代迈向消费者主权时代的道路上,
商人和消费者将不再陌生,而并肩同路。
商业是逐利的,并不是因为商人几百年的“恶”导致生产者主权控制商业几百年,也不是因为商人的“善”让消费者主权回归商业,
时也,势也!
(二)互联网+的本质
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
无论网络零售、在线批发、跨境电商、打车软件、淘点点所做的工作分享都是努力实现交易的在线化。
只有商品、人和交易行为迁移到互联网上,才能实现“在线化”;
只有“在线”才能形成“活的”数据,随时被调用和挖掘。
在线化的数据流动性最强,不会像以往一样仅仅封闭在某个部门或企业内部。
在线数据随时可以在产业上下游、协作主体之间以最低的成本流动和交换。
数据只有流动起来,其价值才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三)互联网+的核心
互联网+的核心是:匹配。
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供需匹配。
资源如果得以最大效率的利用,科学发展观就成为一个可落地的价值主张。
资源掠夺式的粗放式资本主义就得以成功摆脱。
前工业时代是个性化生产,以手工作坊为主。
工业时代是大规模生产,以流水线为主。
互联网时代是个性化智能化的大平台生产,它带有一丝手工作坊的影子,故而工匠精神抬头。
大平台生产还能够达到个性化,就必须智能化的匹配。
大平台是一种中介,但和过去的中介不同的是,大平台这种中介并不依靠阻隔供需双方形成信息不对称来赚钱(俗称差价),而是靠有效匹配来获取利益(其实是佣金)。
也许未来还会有其它什么名词出现。
但在历经千人一面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之后,一个更能满足供需双方的个性化的大规模生产,随着互联网的极大渗透,已然到来。
本文系《二维码:万物的入口——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圣经》连载(3)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