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来了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新规则 之一
一、互联网+作用于传统产业的逻辑和路径
“互联网+”的过程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
过去十年,这一过程呈现“逆向”互联网化的过程。
在企业价值链层面上,表现为一个个环节的互联网化:
从消费者在线开始,到广告营销、零售、到批发和分销、再到生产制造、一直追溯到上游的原材料和生产装备。
从产业层面看,表现为一个个产业的互联网化:
从广告传媒业、零售业、到批发市场,再到生产制造和原材料。
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互联网+”是从C端到B端,从小B再到大B的过程,产业越来越重。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物流、金融业也跟着出现互联网化的趋势。
在“互联网+”逆向倒逼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互联网化的比重也是依次递减。
最先被互联网带动的是消费者。
根据CNNIC的数据,到2014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这可看做是中国人口的互联网化程度)。
其中,网络购物用户3.61亿,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升至55.7%,在全国居民中的渗透率也达到了26.67%。
广告营销环节是最早互联网化的商业环节。
易观国际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互联网广告产业规模达到1,535亿元,市场份额占整体广告产业的28%,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广告行业互联网化的程度。
其次是零售环节的互联网化。
2014年我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9.7%,达到2.8万亿元,占同期社零总额的10.6%。
这也基本代表零售业互联网化的比重。
再往上是批发和分销环节的互联网化。
这里包括传统的B2B网站纷纷由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转型,推动在线批发,以及传统企业的大量开展的网络分销业务。
例如,2014年7月在港交所挂牌的电子元器件B2B网站“科通芯城”走的是纯线上交易模式,2014年交易规模约80亿元。
阿里巴巴的内贸批发平台-1688在截止2014年6月之前的12个月内在线批发规模227亿美元(约1400亿人民币)。
整个国内批发、分销市场的互联网化比例估计为1~2%的比例。
再往上倒逼就是生产制造环节。
主要表现两个方面:
一是个性化需求倒逼生产制造柔性化加速,比如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二是需求端、零售端与制造业的在线紧密连接。这导致制造业也出现在线化、数据化的趋势。
二、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新规则
“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这两大后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在用户行为和企业运营两个层面的变化中,展现出多方面的影响力。
从用户的“价值创造”和企业的“价值获取”两个视角出发,可以观察和判断移动互联和社会网络时代的基本商业游戏规则。
这些新的规则,与传统商业思维有着很大差别。
(一)对于用户:体验比功能更重要
用户体验从来都是重要的商业元素,尤其是高端产品,如珠宝、汽车等。
但今天用户体验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已成为市场成功的核心衡量标准。
不是因为功能不再重要,而是功能的需求已经基本被强大的技术和工业力量满足了,用户更加注重使用的友好性和情感的体验性。
因为随时随处分享体验的可能性,一款“不好用”的产品如果匆忙上马,很可能会“出师未捷身先死”。
iPad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体验和设计的成功。
为了实现体验的最大化,苹果宁可牺牲物理性能。
(二)对于企业:设计比性能更重要
不是性能不再重要,而是性能必须服务于设计,包括产品、功能、交互、观感等一切的设计。
如果不能赢得用户的心,产品的性能再高也是枉然。
因为产品得不到用户的喜欢,没有生命活力在其中,是无法在市场中健康生长的。
惊喜创造大师乔布斯曾说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不是消费者的任务。”
这并不是说不需要去了解用户,而是要真正地去洞察用户需求,不再停留在表面的调研、反馈数据之上。
虽然都在传说苹果从不做消费者调研,但事实上苹果每年花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做用户研究。
是的,研究而不仅仅是调研。
调研只是搜集企业想要的数据,而研究则是在洞察消费者想要但“自己并不真正确知的东西”。
洞察需求,需要对用户发自内心的关注和理解。
与其费时费力地做调查,不如反问自己,
是不是真的能够安静地倾听用户的反馈?
是否真正用心地琢磨和体会用户的意见?
是否真正低下了骄傲的头颅,认可用户在新时代市场网络中的地位?
本文系《二维码:万物的入口——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圣经》连载(5)
待续……
(参考文献:《互联网思维下的商业新规则》,砍柴网. 2014.3.17.廖建文&施德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