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眼前这台类似自动贩卖机的大家伙没有掉下一瓶可乐,而是直接下了一碗热气腾腾的台湾牛肉面时,我的内心有点震惊。
这台“牛肉面自动煮贩卖机”的创始人之一彭思舟却对这个场面司空见惯。在我兴致勃勃地试吃时,他已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藏在这台机器里的秘密:“我们将这些由中央厨房统一制作的食材通过冷链物流配送到机器内,储存在机器内零下 18 摄氏度的环境中。付款后,机器开始自动运作,将冷冻食材瞬间升温,只需要 1 分钟就能吃到一碗热气腾腾的现煮牛肉面。”
如果可以,我真希望告诉自己的味蕾这碗面有多特殊,但事实是,假如刚才蒙上我的眼睛,不让我知道这面是全自动煮出来,我也许根本尝不出它的与众不同。不过话又说回来,当初吸引我前往这座上海郊区的工厂一探究竟的,并不是这一碗拉面多美味,而是它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如此好奇,难道是中了互联网思维的毒?
互联网思维这个词由谁提出已不得而知,但是据说,是雷军第一个把它发扬光大的。在 2012 年,雷军几乎在每一个公共场合都会提及互联网思维。随着小米影响力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这个新的词。就连《新闻联播》都在 2013 年对此做了专题报道。
营销这件事世代皆有,在过去虽没有网络,但是有口口相传和媒体广告的存在。
互联网只是把旧工具的效果和能量以指数级别扩大了而已。
从来没有人给予互联网思维一个明确定义,但是时下的风尚却是,如果你不为自己扣上互联网思维的帽子,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创业。不论是手机还是电脑这些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还是一碗牛肉面或是一个煎饼,都纷纷被冠以互联网思维的帽子。我家楼下的水果摊老板老梁建了一个微信群,他把微信群的二维码打印在纸上并贴在西瓜上。顾客扫一扫西瓜上的二维码进入微信群就可以收到新品水果的推送消息,还能凭群友身份享受折扣。
我想没有人会将老梁的微信群当作互联网思维,可见,并非与网络沾上边就有资格被称为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不能顾名思义,那么,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且看通过互联网思维一个个都红火起来的产品,从鼻祖小米手机,再到黄太吉煎饼、雕爷牛腩、海底捞,与其说它们是靠着互联网思维被捧上神坛,倒不如说它们是靠产品和服务。总结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无非是突出了从古至今任何一个成功产品都具备的那些品质:用户至上、体验为王、颠覆创新。而它们所谓互联网思维中的“互联网”更多指的是借网络达到宣传营销的目的。可是营销这件事世代皆有,在过去虽没有网络,但是有口口相传和媒体广告的存在。互联网只是把旧工具的效果和能量以指数级别扩大了而已。
在创意噱头和网络营销的包装下,芸芸众生就这么信奉起了一种看似“崭新”的商业思路,实则却是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了几十年的商业理念:顾客就是上帝。脱离这个原则,再让人叹为观止的创新或与互联网走得再近都无法拯救一个用户体验不到位的产品。
“牛肉面自动煮贩卖机”缺少的绝对不是噱头,也不是和互联网的融合。采用云技术分析哪一款面条最受欢迎、采用移动支付平台,都让这一碗面瞬间与互联网成了血亲。但还未投入市场的“牛肉面自动煮贩卖机”具备了这些还不够,说到底,它卖的还是面条而不是互联网。
或许,仅仅依靠“牛肉面自动煮贩卖机”这个名号就足以让几位创始人在一开始就尝到甜头。可是这之后的路又该怎么走?创新也有老去的一天,没有人知道日后又会有什么神奇的方法制作一碗面条,可是不变的只有面条的品质。在这一点上,这支创业团队做得不错。创始人彭思舟介绍,面条贩卖机使用的牛肉产自乌拉圭,汤头都是添加各种中药熬制而成,面条也是模拟手工擀制的口感。另外,除了牛肉面,贩卖机还提供豚肉拉面、大排面和素交面。结合互联网上的造势,这家初创公司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用互联网思维做餐饮的成功案例。事实上,在 10 月中下旬,这台神奇的面条贩卖机就将在上海与顾客们见面。届时,将有 10 台机器投入运营,其中,静安寺附近至少设有 3 台,每台机器放满原材料可以产出 100 碗不同风味的面条。
产品问世后自然不会是裸着被放上货架,从看得见的包装到高深莫测的营销,无一不是为产品罩上了一层又一层的外衣。用互联网思维包装,说到底就是要玩得一手好营销,要有好点子,要用好网络平台。互联网思维这词火了好几年,对它的争议也是不断。有人说它根本不存在,可是无数产品靠着它成功就不能指责它是皇帝的新装。互联网思维真实存在,而究其实质,其实是一件华丽得可以当外衣穿的内衣。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互联网思维是对原则性问题在网络时代下的二次创造,实则换汤不换药,那些依此成功的企业本质仍然是有赖客户至上的理念,而这一理念应该是每一家企业亘古不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