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皆萧何
从营销的角度来说,冲突构成了消费者的需求。因为生活中总有不尽人意之处,消费者才需要各种各样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竞争之外,消费者本身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消费者遇到的冲突也无时不刻不在变化。
当消费者的需求因环境改变或技术的推动发生改变时,先前构筑的先发优势反而成了企业的阿喀琉斯之踵,在改革与守旧间两难抉择,最终付诸东流。
在肯德基、麦当劳进入中国的前期,只有一二线城市有肯、麦的分店。那么,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就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冲突,想吃肯、麦,但是吃不到。
这时候,一些品牌通过模仿肯、麦,伪装成洋快餐,来解决消费者想吃吃不到的冲突。
但是,像肯、麦,但永远成不了真肯麦,一旦肯麦渠道下沉,三四线消费者可以有所选择的时候,模仿者学得越像,发展得越大,则陨落得越快。
显然,在一定的时期和阶段下,我们尝试通过各种方法洞察到消费者的冲突,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必须客观承认的是,需求有局限性,和消费者所处的诸如教育、经济条件、地域等各种背景都有关系,一旦消费者发生改变,满足上一个冲突的需求,反而会构成新的冲突。
无独有偶,柯达、雅虎等,还包括曾经如日中天的诺基亚,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手机,也为了建立起独一无二的技术壁垒,下重注把塞班系统收入囊中,反而成了最大的包袱。
当解决消费者一时的冲突,获得了一定优势,围绕优势形成进入壁垒的时候,其实也给自己树立了一堵退出的壁垒。一旦消费者因为环境、技术、经济、年龄等原因发生改变,原来形成的模式反而成了消费者新的冲突。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企业还是品牌,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发展壮大总是需要突破点的,不解决消费者眼下的冲突,何谈品牌的长久发展呢?因此,企业家从消费者层面进行战略考量的时候,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消费者的需求从不会被完全满足,没有什么产品可以解决所有消费者的所有冲突。
但,在这几十年堪称奇迹的市场环境里,在技术变化、政策变化、消费者价值观变化都巨大的今天,如果想长久地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就不得不时刻抬起头,探究生意和品牌成就背后的消费者冲突,以期客观地看待变化和发展,做出快速而更加有把握的决定。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为我所用,而不能成我之害,切记。
消费者:我就是我
消费者的变化一直持续着。
事实上,这场变化已经持续很久了。从改革开放的第一天起,消费者就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或者他们,碰巧地踩在了某个时间点上,做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决策,并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站在了浪潮之巅。然后很快又发现,成功是阶段性的,往往今天的经验又成了明天的桎梏。
在这个时间点,他们又在经历着怎样的变化?
对于营销从业者而言,所有市场活动都是围绕着消费者需求这个基点展开的。而消费者需求的产生又是由他们所遇到的冲突决定的。当消费者遇到不舒服、不顺心、不满意的情况时,需求就产生了。所以,能够更好地解决消费者冲突的企业和品牌,将受到消费者的偏爱。
因此,抛开技术发展、成本构成的因素,消费者主要冲突的改变,成为推动市场变化的一股重要的潜力量。竞争的重点出现在一个不曾料想的方向。比如,口味当然是餐饮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是对于一个上班族的午饭来说,他为了便利性肯定愿意放弃部分的口感。
随着消费主力军和舆论主力军进一步年轻化的事态,他们从小受到的桎梏和压迫越来越少,思辨能力越来越强,对未来的看法越来越客观。各种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对他们来说越来越无感。这说明,以自由主义消解极权主义的任务业已完成,过去的东西解决不了当下的价值观冲突,开始没用了。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人类对信息充满了乐观。随着中产阶层意识的兴起,他们变得更多的自我,更少的妥协,更宽广的视野,更多彩的追求。
这是一次“以个人主义消解集体无意识”的过程,如同苹果的广告词提到的那样:生来多彩。在这场意识形态革命中,作为人类个体,他们将逐渐地发掘自己的喜好和独特的价值;而作为消费者个体,他们将以自我为出发点,越来越多的独立思考和独立选择。
总而言之,在这次的意识形态过渡当中,消费者将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和理性,在选择品牌和产品的角度而言,从物质层面他们会选择更适合自己生活方式的产品,而从精神层面他们会选择作为他们这个圈层认同的价值的品牌。
“我就是我,别自作多情;我只为我,别来说教。”这句话,将是新兴消费者对死板品牌的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