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企业拥抱移动互联网应该注意哪些误区?
点入移动广告平台:
第一个误区是,完全依赖移动社交营销APP。
移动社交APP只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模式或者解决方案,想完全通过社交营销APP解决目前企业转型的问题,是不可能的。想转型首先要转变思维,然后进行模式的改造,然后利用移动互联网工具来完成这个改造的流程。
第二个误区是,通过单一渠道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
单一渠道无法解决全部问题,每一款不同特点的社交营销工具覆盖不同的受众群体,企业必须将产品特性、营销工具特点、受众群体属性等多种因素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移动营销的大数据挖掘做多渠道规划,形成共振,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第三个误区是,不要认为影响用户越多的渠道就越好。
用户体验在碎片化之中形成,你只要精准的营销某些用户,并服务好这些用户,就会有好的口碑,用户口口相传比做多少宣传都有效。
第四个误区是,短时间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
商业模式改造不是一个简单的营销工具的接入,而是一个整体思想的转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影响受众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很难短时间内奏效,只有在方向正确的情况下,才能步步为营。
点媒:
一知半解、盲人摸象是营销人的死穴!
在这个一边叫嚣着传统媒体已死,广告无用,一边又膜拜着“互联网思维”、“原生广告”等新创词汇的时代,在这个数字营销、社交媒体营销甚嚣尘上的时代,我们可曾静下心来追本溯源,从本质意义上去理解,传统行业需要怎样的营销?如何拥抱互联网思维为我所用?
误解1:开了微博就是社会化营销,小米的《参与感》让大家看到了粉丝经济的巨大价值,于是一窝蜂的搞饥饿营销,开微博,微信账号,转发抽奖的活动都没少做,可惜收效甚微,虽然借助了互联网的平台,但内容还是传统行业的论调,盲目的复制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惹人笑话;
误解2:披着互谅网思维的外衣做传统行业的营销:早在“腾百万”万达与腾讯、百度战略合作万达电商之前,万达就曾尝试过O2O电商项目,2013年12月,万达斥巨资上线了电子商务网站万汇网,砸4亿建网站,高薪挖角谷歌、腾讯高管,花重金推广网站,可惜仅仅过了4个月,就传来高管出走、人员流失的新闻,到14年9月,这个网站彻底销声匿迹,网上再难寻其踪迹。借了互联网的壳,可组织架构、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和产品理念依然传统,是无数传统行业折戟互联网的最普遍原因。
事实上,小米代表着互联网思维的一个缩影,马佳佳如是,黄太吉也如是,可惜将以上几个缩影单独呈现就稍嫌片面了,而将一个缩影当成整个互联网思维来放大学习,就是一种深度的误解了。借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误入别人的果园,就以为得到了整个秋天。”下场只能很惨!
指点传媒:
传统行业转型做移动营销,要从思路上去转,不是说今天做了一款APP,明天弄了个微信就移动化了 。实际上现在很多传统企业都有这样的误区,营销的移动化,首先需要熟悉移动营销的优势,并善于结合手机的功能特点(比如有语音,有重力感应等)去做创意发挥,在互动性、本地化服务上加强;第二,不要总是把移动营销作为一个配角,要独立地做移动端的营销方案,基于手机用户的特点去创意思考,很多公司总是把移动营销和互联网营销绑在一起,进而弱化移动营销的作用和地位。很多传统企业在参与移动营销的过程中想过想极端用户的特征吗?想过最终希望手机端能带来的营销价值吗?真正策略化过吗?这些都是需要沉下来思考的问题。其实现在很多企业的确在参与移动营销,但是他们的思维是移动营销是标配,只是一个标配而已;第三,要强调参与性,参与性前提是传统企业角色要转变,不仅仅是用户的参与,作为公司的管理层都得从上而下的参与到营销变革中来,要自己去体验成为产品的粉丝,带动更多的口碑传播。
有米传媒:
1、不要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洪水猛兽,要用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和接纳移动互联网。
2、善用移动互联网的各种渠道来推广、销售产品,比如找有米投移动端广告。
3、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大大拉近商家与消费者距离,要重视与消费者(即用户)的沟通,而非回避。
4、善用社交网络,建立属于自己的粉丝群体,发展粉丝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