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企业既可有战略重组等‘硬合作’,也可加强信息沟通、经验交流、技术分享等‘软合作’。”2月26日,茅台集团、茅台股份公司董事长袁仁国在贵州白酒企业发展圆桌会议上,对邀请来的一干贵州骨干白酒企业大佬们说,总之,大家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绝不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做足酒文章,扩大酒天地。”是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对茅台集团的总体要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由茅台集团主导发起,与贵州日报联合主办的贵州白酒企业发展会议上,这两句话被扩展为“同心共谱酒文章·携手共拓酒天地。”
据记者了解,这是茅台集团历史上第二次较大规模和贵州省内白酒生产企业包括民企谈合作。
“软硬”合作
“历经多年发展,贵州白酒阵营有了茅台、董酒、习酒、安酒、湄窖等一大批知名品牌,有14枚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华老字号’,贵州白酒整体品牌的竞争力是很强的,这是共同壮大‘黔酒’品牌最有力的支撑。”茅台集团总经理李保芳一语道出合作缘由。
“但由于多种原因,一些传统知名品牌消失了。”李保芳说,据茅台集团名誉董事长季克良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期间,贵州除了茅台、董酒两大名酒,习酒、鸭溪、湄窖、安酒、贵州醇五大优质酒,还有40个省部级名酒。但这之后,多数沉寂甚至消失。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特别是近十年来,怎么样打造贵州白酒产业整体形象,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川酒六朵金花在全国市场绽放,贵州八大名酒除茅台、习酒外,大都仅在本土市场销售,贵州省外的全国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
“今年,茅台的眼睛主要向内。贵州白酒的主要骨干企业,究竟怎么样努力,才能抱团发展,促进产业壮大?这是现实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李保芳说。
袁仁国提出,过去是“大鱼吃小鱼”,或小企业给大企业配套。今后则是“大鱼小鱼共生共荣”,共同进行社会化协同、融通联合。不论企业体量大小、市场大小、客户多少,都应该平等相待。各企业既可有战略重组等“硬合作”,也可加强信息沟通、经验交流、技术分享等“软合作”。
贵州酒虽大都未走出本省,但来自业内外资本的战略重组却一波又一波。早在2007年湖北宜化集团收购金沙窖酒厂,并投入上亿元资金对酒厂扩容技改;2009年华泽集团通过拍卖会拿下珍酒、2012年维维集团控股历经改制动荡的贵州醇;2016年洋河股份并购贵酒、劲牌公司投资仁怀市酒企……就连茅台集团此次合纵连横也非首举,习酒是2002年并购所得。如今,再提战略重组,茅台集团军的成员是否通过并购再度壮大?充满悬念。
袁仁国预判,白酒行业迎来新发展机遇,进入新的增长周期,行业回暖趋势更加明朗、生产集中度更加提升、提价增利趋势更加明显、白酒企业探索新零售更加快速。以贵州省而言,白酒产业在全国市场份额偏小和存在一定产能过剩、库存积压的现象并存。
战略重组就是消化过剩产能的途径之一。早在2012年,在贵州省委省政府主导的大茅台集团思路下,茅台集团曾和自主选择的四家茅台镇当地民营酒企就重组举行过秘密会谈,后因意见不一未果。此次圆桌会议上,贵州怀庄酒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果就发言支持“硬合作”:进一步整合仁怀地方小作坊小企业,加强招商力度,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规范管理。
就软合作而言,此次茅台会议开始细化:袁仁国提出要搭建人才协作平台。进一步加强全省酿酒、勾兑、品酒等高技能白酒人才的培育。办好茅台学院,为全省乃至全国白酒行业培养人才。搭建科技协作平台和物流协作平台。
李保芳提到,希望建立“圆桌会议”常态化机制,共商行业大事;从白酒供应链着手,优化包装、供应、生产技术等各环节的带动措施;建立茅台研究院,研究“黔酒”发展战略;深入挖掘贵州酒业的历史和文化;在脱贫攻坚、公益事业等方面,茅台集团更主动、更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