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十三五”时期,中国要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十三五”农民增收有哪些途径?践行“精准扶贫”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在供给侧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形势下,民营企业家有什么建议?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召开前夕,记者专访了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北大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隋熙明。
记者:十八大以来这三年,您所接触到的农村,给您印象最深的变化是哪些?
隋熙明:我是来自黑龙江的一位普通的民营企业家,作为粮食领域从业者,对黑龙江农村发生的变化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印象较深的变化是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了,从一个侧面透视出现代农业发展的脚步加快了。过去农户种玉米,一户20多亩地需要6-7个人春种秋收。现在机械化条件下,只需要一个人工机械播种收割,20多亩地一天就完成了。黑龙江农垦机械化率更高,种粮大户2万亩地只需要7个人工。从这一点来说,我非常自豪。从这个实例可以看出,中国的农业告别了千百年来以人、畜力为主的历史,走向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插秧割麦腰累弯”的历史,走向新型农民掌握科技操作机械的新阶段。
记者: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十三五”时期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您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代表,认为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隋熙明:首先要准确理解“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含义。所谓产出高效、产品安全,就是要实现农产品生产从追求“量”到注重“质”的转变。过去满足农产品供给是压倒一切的任务,但是近些年我们没有发生饥荒问题,而环境生态需求很紧迫、很旺盛,国家农业政策在渐进转向,开始从重数量牺牲环境的做法,向安全、健康、可持续的方式转变。
其次要明确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做哪些努力,我认为还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要保障农业经营的适度规模,适度规模是产出高效的基础。中国农业需要经历从“分散经营”到“适度规模经营”,既可以改善农村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较低的情况,也有利于农业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
二是要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这是产品安全的保障。要通过传统的有机肥、良性的生物循环、科学育种等途径来改善产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放心合格的产品。
三是要加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的背后,存在三个突出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土地租金、劳动力价格这些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价格不断上升。而价格上升就会带来第二个问题,大宗农产品价格现在已经高于国际市场,这构成了很大的压力。第三个问题是,我们为了吃饱饭不得不追求粮食产量,对于农业资源、农村环境施加了太大压力。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
记者:农业问题主体是农民,“十三五”的目标是在2020年让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您认为农民要想提高收入,有哪些切实的途径?
隋熙明:习总书记说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20年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老乡不富,全面小康是不可能的。要解决老乡富的问题,我认为最主要还是在城里。现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我认为很好。有的地方农民的户口已经可以迁到城里,这个非常对。让农民进城来,把土地拿出来规模化经营,可以先适度规模经营。
我国粮食价格为什么比国外高?国外是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我们目前还不是。现在农业生产已经开始智能化,不再像以前一样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让农民兄弟进城,农村采取规模化经营,这样的话粮食的成本才能降下来,国内外粮食价格就差不多了。农民进城可以去做服务业,可以作为工人去打工。那哪来的工作呢?这就需要政策方面的帮助,降低企业成本,让企业有竞争力。企业多了就业机会才多,就业机会多了农民进城的就多了,农民进城的多了土地就能规模化经营了。
现在拉动经济的“几架马车”——出口差了,国家投入也少了,只剩下拉动内需。内需靠什么?应该是提供就业机会,拉动第三产业发展。所以说解决农民富不富的问题,应该是城里人的责任,不是农民兄弟的义务。怎么样发展城镇化,多提供就业机会,让农民进城,这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就业的最好方式。当然,要有一个渐进过程。现在国家提倡万众创新,也包括制度创新。创新就得想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方式来,思想进步是最主要的。
记者:中国农村还有5575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工作也是“十三五”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施“精准扶贫”,扶贫要“造血”而不是“输血”。您认为践行“精准扶贫”,政府、企业、农民需要如何协同发力?
隋熙明:帮助农民脱贫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和谐社会大家都要做的事情。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政策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按照全国工商联“万企帮万村”的部署,省委统战部安排34位企业家到农村去定点扶贫,当名誉村长。我到了望奎县厢白满族乡前惠五满族村,这个村是五个自然屯形成的,三千多人口,一百五十多个贫困户,一百个特困户,没有学校,没有幼儿园,年轻人都已经进城了。农民致贫我认为有三个原因,一个是因病致贫,治病花了大量的医药费;还有是出去创业失败或打工失败,找不着工作,企业倒闭致贫;另外就是懒惰致贫,对这些人要想办法先解决思想问题。
我们根据什么扶贫?我认为扶贫不是今天送一袋粮、明天送一袋米,这只能解决一时,不能解决长远。还是要从制度上着手,集约化经营是农民最好的脱贫路径。集约化才能机械化,机械化才能降低成本,才有竞争力,农民才能脱贫致富。还是那句话,农民进城是最好的一个方式,提供工作的最好方式就是把企业做好。如果企业的成本能够降低,加上一些宽松的环境政策,就能多解决就业问题,让更多农民进城,国家再出台一些房地产政策来扶持农民进城,让农民也能有房住,我觉得合力发展摆脱贫困没有大问题。
记者: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您认为我国农民“职业化”之路需要迈过哪些“坎儿”?
隋熙明:从全球范围看,分工分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潮流。所谓农民分工分业,就是把现在的兼业农户分解,进行职业上的分化,实现农民身份的多种转变,即由单一的农民转变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非农产业的生产者、经营者和城市市民。是农民成为一种职业表述,而非身份界定。
培育职业农民队伍,建立一个职业的产业化的农民大军,是解决我们13亿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根本保障。一要作出总体规划,国家有多少土地、大体需要多职业农民、需要多少家庭农场、有多少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有多少专业合作社,围绕这个定向培养农民。二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培养职业农民素质。要重点抓好普及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学历教育。三要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典型示范引领、创业实践助推新型职业农民成长。
记者:供给侧改革是目前很热门的话题,作为奋战在一线的民营企业家,您对供给侧改革有哪些建议?
隋熙明:我们在最基层,能够感受得到经济到底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现在企业的确需要转型。我们国家的领导人高瞻远瞩想到了供给侧,从供给的方面改革,改变高污染、高消耗、技术含量低的企业,让好的企业多做一些好的产品,供给消费者消费。
供给侧改革是改变当前经济下滑最好的一个方式,但是用什么方法来变是最主要的。首先要降低成本,好的产品需要技术,还需要成本条件。所有做企业的人都希望自己做好产品,也都希望为国争光,让产品走向世界。讲到供给侧,首先供给这边的成本得降下来,成本高的话“走出去”的竞争力就低。我是做农业的,现在都知道国内农产品价格高于国外价格,这就需要找找原因,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要保证农民受益、社会安定,又保证我们生产的粮食价格跟国际接轨。各方面成本都要降下来,还要减少审批的环节,放开一些限制的东西。这些国家都在做,我认为力度应该再大一点。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增长很稳定,生活也很安定,如果在经济领域进行大一点的改变,制度上多放开一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那么未来几年国家的经济肯定能度过难关。
很多分析说2016年会是特别艰难的一年,我觉得艰难肯定是艰难,但是对企业来说可能是接受考验的最好方式。
记者: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您在今年有什么计划和目标?
隋熙明:我的企业也替国家保护收储一些粮食,所以有些感触。粮食仓储主要是责任心和道德问题。国家能不能考虑评估更多合格的民营企业,让它们进入这个领域?目前国家拿出不少钱来补贴仓储,我心疼国家的钱。我可以一分钱补贴都不要,按照国家标准保护。
我的企业还想做一个农业品牌,一个大米品牌。我们脚踩的就是黑土地,现在全国都知道黑龙江的大米好吃,我想我的企业能不能也做成一个大的品牌农业,一个从田间地头到老百姓的餐桌饭碗的农业产业链。我们和农民搞合作社,提供种子、肥料、技术、标准,生产出好的大米,可以按高的市场价收购,这样能让农民增收,还给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绿色放心的大米。甚至不单是大米,我们可以把黑土地上所产的杂粮等等一系列农作物标准化种植。还可以进行全材料加工,米糠可以加工成米糠油、食用维生素E,稻壳还可以做材料,秸秆也可以发电。稻壳秸秆利用起来,农民就没有必要烧秸秆污染环境。
黑龙江有这么好的农业资源,黑土地是无价之宝,我们下一步经济作物上,品牌农业上多做一些工作。打造好的品牌也是企业的责任,我们带领农民把诚信体系建立起来,生产安全放心的东西,这样企业能发展,农民兄弟也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