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业人物 >

国务院对外文化交流艺术家杨丙军:传承非遗 用心聆听和品味

2016-09-22 17:44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白洋淀位于华北腹地,素有“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之美誉。说起白洋淀,估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抗日小英雄张嘎子的故事。

其实,白洋淀除了有鲜明的革命文化外,它的芦苇画也极具地方特色,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苇编技艺传承人、国务院对外文化交流艺术家、芦苇画大师杨丙军的话来说,“如果说水、荷花、芦苇是白洋淀的根,而芦苇画则是白洋淀的魂。”日前,笔者就芦苇画传统文化和技艺专访了杨丙军。

杨丙军是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现任河北大学芦苇艺术研究所所长,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等。



杨丙军正在芦苇画创作

据杨丙军介绍,白洋淀的芦苇皮很薄节却很长,且韧性很好,而芦苇画正是由这类特种的芦苇加上其它材料,经选料、分类、切割、压平、雕刻、编织、烙烫等多种传统工艺制作而成。其画面本色天然,古朴典雅,带有很浓郁的装饰意味,具有浮雕的性质,又有着自然天成的美感。

据悉,白洋淀从古至今盛产苇席,水乡人民心灵手巧,一直有着传统的编制技艺,而芦苇画正是结合民间传统工艺与现代装饰艺术下产生的艺术佳品。近年来,随着老一辈编织技艺师傅的老去,加之芦苇画的技术难度很大,年轻一代不愿下苦心学习,使最具特色的白洋淀芦苇画传统工艺在传承上似乎难以为继。

对此,杨丙军指出,在国家提倡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社会有关人士应在保护和传承芦苇传统编织技艺等方面应予以重视。所幸芦苇画于2009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省级项目。这对于白洋淀芦苇传统编织技艺在挖掘、保护、传承上进入了艺术化、市场化、法制化的轨道,而芦苇画也将因此书写它华丽的新的篇章。



杨丙军芦苇画作品《古莲花池》

事实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以及国家大力提倡和弘扬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非遗”作为历史文明绵延至今的沉淀和见证,它的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比拟性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重视。笔者作为酒业从业人员,有幸见到了老名酒的酿制技艺入选国家“非遗”,这无疑会对白酒在传承和发扬上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对于入选“非遗”的传统技艺,社会各界普遍认为,这首先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肯定。它一定是中国传统技艺中独树一帜的历史传承,并且一定展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并真实反映了它的历史延续性;再者,它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市场价值。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享受物质生活之余,更加的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这也为入选“非遗”的传统技艺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比如芦苇画在目前市场上就价格不菲,这为拉动当地经济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杨丙军(右)对黔粮传赞不绝口

在与杨丙军交谈间隙,他指着桌上一瓶名为黔粮传的酱酒说道,“在生活中很少喝酒,但对黔粮传酱酒情有独钟。黔粮传不仅风格独特,更重要的它体现了传统酿造工艺的‘工匠精神’,这与芦苇画一直坚守的传统编织技艺殊途同归”。在杨丙军看来,传承和发扬传统技艺时,需要人们静下心来予以聆听和品味,唯有触动到自己的心灵,方能谈及推广和发扬。这就如同他钟情的黔粮传酱酒,唯有细心品味方能享受其中的滋味。最后,杨丙军意味深长的说道,“虽然芦苇画已经入选了省级‘非遗’项目,但将坚定不移的将白洋淀芦苇画技艺申请到国家级‘非遗’”。



黔粮传酱酒

通过此次对杨丙军进行访谈,笔者内心深感触动,对于传统技艺避免失传,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弘扬,唯有如此方能使之成为民族与社会长久不衰的宝贵精神财富。杨丙军作为非遗传承人,对于芦苇画挖掘和推广的不懈精神,着实令人敬佩和感慨,若社会出现更多这样的非遗传承人,何愁中国非遗文化在传承上后继乏力和无人?

另据了解,杨丙军的芦苇工艺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多次获奖,比如1998年的作品《钟馗》荣获"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等。除此之外,他的作品也被国内外很多政府部门收藏,例如《牧鸭女》被美国夏洛特市政府收藏,《古莲花池》被澳门民政总署收藏等,后者更是入选了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并被大型画集《天工开物》收录。

    关键词:非遗 芦苇画 黔粮传  来源:佳酿网 作者:易子城  程亚利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