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酒类流通协会秘书长,汪庆璋发表了很多关于葡萄酒市场方面的观点。以下是在葡界论坛上的观点,以飨读者。
自2012年酒业进入调整期以来,进口葡萄酒占据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挤压了国产酒的市场空间。
而国产酒在品牌和品质的提升方面非常缓慢,对葡萄酒知识宣传及文化普及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缺乏维护国内市场份额的整体意识。国内的厂商更没有意识到,“品牌战争不仅仅是产品之争,更是认知之争,是要赢得消费者在心智上的认可”。
进口酒厂商在开发中国葡萄酒市场方面,有一套完整的推广体系和市场拓展机制,并“先入为主”地占据了消费者的味觉记忆。而国产酒厂商依然在继续重利润、轻宣传的老路上前行,葡萄酒企业对市场信心明显不足,存在“投资经营目标短期化”的问题。
对此,葡萄酒企业必须要确立“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工匠精神,并通过健康、优雅、传承、时尚等方面的持之以恒的消费者教育,提升国产酒的品牌价值,实现“卖的不是葡萄酒,而是民族的尊严和民族的自豪”的品牌美誉度。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目前,葡萄酒行业除了存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企业家为数不多、对葡萄酒发展缺乏长期的规划和投资等问题外,国家行业政策体系不健全、整个金融政策导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等,也是造成国内葡萄酒行业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所在。
如今,一方面,国内生产企业费用高企、市场开拓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受减免关税的政策利好,一些国家的进口酒大量涌入,使本来就没有市场优势的国内葡萄酒生产、营销企业举步维艰,造成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流失,销售市场被国外品牌所挤占,国产葡萄酒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针对这些问题,行业协会应集思广益,找到应对之策。目前,各省都有行业协会和联盟组织,在机构改革前,这些机构和组织具有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在维护行业利益、解决行业内纠纷等问题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行政机构改革以后,协会与政府职能彻底脱钩,行业协会的定位是社会组织、民间团体,是联系政府的桥梁、纽带,对行业的监管缺乏权威性,也不再履行对行业有关技术标准的制定等职能了。
再看国外的行业协会,其承担着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制定行业规范守则的职能,可以代表企业进行对外的商业谈判等。同时,协会还可以代表企业乃至行业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相关政策的沟通,是行业利益的有力维护者,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权威性。
当然,行业协会具有懂经营、懂专业、懂管理的优势。为此,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行业协会要加强横向联系,找出行业共性问题,形成统一意见,向政府有关部门建言献策,以引起决策部门的重视,便于决策部门采用协会的意见。
其次,协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市场调研,收集有关数据,预测行业的风险,提出防范措施。
现在,协会要积极争取政府的一些服务项目,在服务的过程中争取参与行业政策的制定、行业数据监测、规范行业管理等重要任务。在承担切实有效的具体工作中,提升协会的服务功能,增强协会在行业内的权威性。
再次,协会要加强为企业服务的功能,增强服务意识。协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好协会的平台作用,组织会员与会员的交流,加强省与省、酒企与酒商之间的交流,办企业想办而办不到的事。协会能够提供的服务越多,会员对协会就越信任,支持力度也就更大。
在笔者看来,能认识到危机,就不是危机。面对国产酒内忧外患的形势,协会自身要树立信心,并站在行业的高度,以专业的眼光,对相关问题给出“药方”。
同时,协会还要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争取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使政府、企业、行业能够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国产葡萄酒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