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业人物 >

郭松泉:我眼中的1996年

2016-07-05 08:36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1996年以前,市场上主要的葡萄酒是1975年成立的河北沙城酒厂,也就是后来的长城干白;另一个是1980年成立的王朝酒厂,主要生产半干白。河北沙城干白葡萄酒新工艺的推广,以及全国第一家合资企业王朝葡萄酒的引进,在中国葡萄酒的行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大家争着学习葡萄酒的改型——由干到甜,由红到白。在这期间,我们一直忙活着给人们解释:葡萄酒还是有干的。我们说了很多,大家积累的也很多。市场上就一直等待葡萄酒的一个机会和事件,来引爆中国葡萄酒的市场。到了1996年,这个点终于出现。

 

1996年以前,少有进口酒,也少有干红葡萄酒。在96年上半年开始有这个苗头,那时,从香港来了“法国悖论”,说喝葡萄酒对身体有多种好处。于是大家就开始喝,全国一片红。这引爆了全国市场积压已久的对葡萄酒的热情,那时很多人甚至不明白什么叫作干红,反正养颜、清理体内环境,就开始喝,喝到嘴里也不管好不好喝,适不适合自己。

因此我认为,96年这个事件虽然引爆了葡萄酒市场,但大家并非真正热爱葡萄酒,而是为了养身,像喝药一样的喝葡萄酒。但是人们喝到嘴里以后,觉得又干又涩,很难受,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往干红葡萄酒内加雪碧、可乐,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毕竟,改革开放以前,大家不敢去想象可以喝葡萄酒。改革开放以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大家就在想有能力去消费一些能消费得起的酒饮。

业内人士、懂一点酒的人在那时就嘲笑此举。当时有熟悉的媒体采访我,我表示对这事不支持不反对。不支持的理由是我们把葡萄做成酒,是把葡萄酒里的糖发酵到无糖为止,你再往里边加糖,把好好的酒体、一件艺术品给破坏掉了;不反对的理由是,多少年消费者接受白酒与啤酒,好不容易开始接受葡萄酒了,你何必去干涉别人这么多?不管他们往就里加的是雪碧还是可乐,至少消费者喝的是葡萄酒。你何必横加干涉去嘲笑他们?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引导他们正确地喝葡萄酒。以避免别人认为喝葡萄酒的门槛太高,人家不喝了,改喝二锅头了。

抛开1996年,纵观中国现代葡萄酒产业的整个发展,我把中国葡萄酒的发展确定有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末。代表企业张裕。

第二阶段,民国。代表企业有青岛,北京东葡、北京西葡、山西清徐。

第三阶段,伪满洲国,长白山通化。

第四阶段,解放过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北京东郊的扩建,河南民权的建立,安徽萧县、江苏连云港、河北昌黎果酒厂的建立。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前后,天津王朝、河北沙城长城、青岛华东、宁夏玉泉、新疆鄯善等。

第六阶段:1996年以前,有华夏、威龙。

第七阶段:1996年以后,有烟台中粮、昌黎朗格斯、山西怡园。为何要以1996年为分水岭。正是因为“法国悖论”引爆了中国葡萄酒市场与消费的热潮。

第八阶段:2001年底中国入世。

我认为第一到第三阶段,是中国葡萄酒消费的萌芽阶段,那个时候主要是特别有钱的中国人、外国人喝。第四阶段则是启蒙阶段。第五阶段是改型阶段,中国人的口味喜爱白的、甜的。1996年以前叫引导阶段,让更多的人消费葡萄酒。从法国悖论的影响开始,则进入了推广阶段。第七阶段则是国际化阶段,中国人对葡萄酒口感的变化,我认为经历了这六个区间。2001年底中国入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葡萄酒行业,我认为离不开1996年法国悖论,让中国葡萄酒消费开始出现爆发性的增长。我觉得1996年可以说是中国葡萄酒开始大幅度增长的,最为关键的一个时间节点。

    关键词:葡萄酒 国内发展 历史  来源:葡萄酒商业观察  郭松泉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