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业人物 >

林楠:京津冀一体化将推动酒业升级发展

2018-11-27 08:49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作为首都与国际化的开放都市,北京在中国酒业市场中的重要地位毋庸质疑。坐拥全国数一数二的完整消费规模与市场,便利的交流与强大的物流向心力,为北京市场带来丰富多彩的酒类产品;1600万的常住人口,庞大的多样性消费人群体与时尚潮流,也孕育出典型化的消费趋势。中国酒业未来的生产与消费发展将面向何处?如火如荼的京津冀一体化将给首都北京及其周边的天津、河北带来哪些变化与机会?北京酒业市场如何精准定位?不久前,《中国酒业》记者专门采访到北京酿酒协会林楠理事长,就行业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林楠北京酿酒协会理事长。曾就读于人民大学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长期供职于北京一轻控公司,历任企业董事、总会计师;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轻工分会副会长;北京会计学会副会长;北京红星股份公司董事长;北京龙徽酿酒公司董事长;北京桂花陈酒业公司董事长;北京金鱼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北京青岛五星啤酒公司副董事长;北京鸿运置业股份公司副董事长;北京龙凤酒厂厂长等职。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继承传统,三十年见证历史巨变

“早年在企业管物价,所有的酒都要到我这里来,我就一直与酒打交道。那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很多白酒产品的价格变动都需要通过我们统计,作为物价指数的重要参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年任职酿酒企业,更是和酒结下不解之缘。”凭借丰富的管理与专业经验,林楠理事长亲身参与并见证了北京酒类行业的巨大变迁与快速发展。用理事长林楠的话说:北京酿酒界有互帮互助的历史传统。如今北京酿酒协会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势,已经成为首都酒行业真正的主心骨和娘家人。协会服务与参与的业务规模也不断扩大。

林楠告诉《中国酒业》记者,今年恰逢北京酿酒协会成立三十周年,三十年间,北京酒行业规模发展迅猛,持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由原来的29家增加至139家。2016年,产品现价产值253.98亿元,相较于1984年增长91倍;产品销售收入235.62亿,比1984年增长49倍。上交税金超过30亿。

从结构调整来看:随着北京酿酒协会的成立,行业管理结构发生变化;民营企业迅速崛起,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为酿酒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促使国有企业加速内部改革、产品创新;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实力加强,占据生产经营主导地位。

从产品结构来看,北京酿酒行业实现了五大转变:从高度白酒向低度白酒的转变;从固态白酒、固液结合白酒、液态白酒协调发展、实现普通酒向优质酒的转变;北京二锅头酒向单粮型、多粮型并举转变;北京啤酒向优质多品种转变、北京葡萄酒向葡萄酒基地化、产品优质化转变;全市酒类产品实现了不同香型系列化、不同档次系列化、不同规格系列化、不同包装系列化。

此外,京籍酿酒企业在节能、绿色、环保等领域加大投入,随着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的大幅提升,不断培育和引进人才,加大科研、设备投入,使得北京酒行业以绿色、创新的形象出现在市场中。以红星近年来的发展为例:通过产品的升级与换代,从当年名噪一时的青花瓷开始,工艺得到了改良,由麸曲发酵改为大曲发酵,酒质档次也明显提高,比肩高档清香型白酒,由此实现了质量与价格的同步升级,从而把北京名片二锅头得到提升,随后引领了京城酒企整体的工艺与质量提升。再加上近年来品质提升的红星蓝瓶,在布鲁塞尔等国际烈酒大赛的赛场上屡获殊荣,将二锅头整体的地位向上更推进了一大步。 “二锅头国际获奖,使这一传统工艺酿造的产品摆脱了人们对其低端酒的固有认识,对北京白酒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林楠评价道。

消费观念、销售格局日新月异

谈到北京酒类的生产与销售格局,“酒类产品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冲突比较大”林楠向《中国酒业》记者介绍说。北京酒业整体实力在全国来讲并不强,又缺乏强大的资本运作实力,老国企占比较大,酒类行业较早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在选择产品、原材料、合作伙伴、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越来越需要团结协作,北京酿酒协会行业组织的作用得到凸现。在年初召开的北京酿酒协会第六届第二次会员大会上,林楠就曾指出,各大酒类都面临市场挑战,白酒行业虽然已经初步熬过市场转型期的阵痛,但新资本投入的压力,激烈的市场竞争,仍然是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此外,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核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传统制造业的北京白酒企业更是雪上加霜,企业面临升级和转型的重大责任。

有着酒企业外迁经历的林楠对《中国酒业》记者回忆说:“北京酒企业外迁经历了两个阶段,最初是由于城市人口与功能的变化,生产厂由中心区域(如三环和长安街沿线)向郊区迁移,如红星将生产迁到怀柔,牛栏山、燕京啤酒在顺义建厂等;而今天由于整体环保的需要,进一步的外迁几乎已成定局。

面对困难的经营环境,各会员单位努力拼搏,释放压力,瞄准机遇,改革创新,使得整个行业在逆境中仍然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绩。数据显示,2017年全行业在生产饮料酒减产6.4%的情况下; 实现总产值262.12亿元,增长3.2%; 实现工业增加值108.29亿元,增长3.7%: 实现销售收入219.92 亿元,增长6.1%; 实现税金39.87 亿元,增长7.5%: 利润总额17.18 亿元,增长26.04%。生产总量少了,但销售收入及利润增长,说明产品结构调整已见成效。

2017年北京市全市白酒原酒总产量49.7376万千升,增长14.79%: 全市白酒瓶装酒总产量423,447千升,增长2.82 %。其中: 二锅头酒总产量222,805千升,增长5.4%。葡萄酒总产量3072.43千升,增长-35.31%;销售量0.357125万千升,增长-25.69%。黄酒产量0.199万千升,增长226%。北京啤酒各项指标与去年基本持平。

谈到北京酒类消费的格局,林楠认为白酒的消费市场起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80后、90后的消费理念变化最为明显,像过去老一辈晚上自购高度白酒的现象已经很少见,年轻人聚会中的高度酒消费也向白兰地、威士忌等进口酒靠拢,中度偏向葡萄酒,低度则选择啤酒。这些都在北京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消费文化中有显明的体现。因此北京的白酒厂家也应该顺应低度等国际化潮流,向这个方向转变,去适应新时代酒类消费的变化。

近年来北京酒企业也在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力图引导或进入这一消费产品领域。重点研发与生产了一些低度酒或配制酒。例如在配制酒方向,过去的白酒产品加入水,消费者就明显的感觉到冲淡了酒的味道,兑水了,口感变差,而目前的新一代产品可以效仿国外产品,在白酒中加冰,度数甚至可以降到20度左右,而酒的口感没有显示的改变,消费者不会因此体验变差,这就是科研的成果。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老年消费者仍对高度白酒情有独钟,但由于全社会对健康的日益关注,日常消费的量在明显减少。这些都决定了北京白酒的消费群体明显分化,需求多样化,生产企业再也不能象过去一样大量生产同一规格的单一产品,就能满足消费者了,只有保持产品的丰富才能实现消费群体的全覆盖。总体来看,酒类消费的市场仍在,关键在于适应市场的需求进行转型。

京津冀一体化,将推动产业布局升级

从产业格局上看,北京市场的最大特点是没有自身的垄断,具有开放和包容性,欢迎全国各地的酒类产品进入北京。林楠认为,这也正是目前酒类行业能够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的基础与有利条件。对于目前由北京酿酒协会、天津市酿酒工业协会和河北省白酒葡萄酒工业协会三地行业协会和《中国酒业》杂志社联合倡导的“酒业京津冀一体化”,他表示“这是一件对大家都有利的好事”。林楠希望京津冀一体化能够真正把三省打通成一地,让更多的北京周边的天津、河北省的好产品进入北京,北京消费者真正喝到两地的特产酒;另一方面,北京酒企业大多拥有悠久的历史与老字号等地域品牌殊荣,这些地域观念也深深的植根于北京消费者,大多数北京企业由于担心失去“原产地北京”难下外迁周边的决心,如果形成真正的一地化,在政策的支持下,这一矛盾或将得以化解,将更有利于北京酒企业迈向全国的同时,巩固根据地市场。

采访的最后,林楠理事长向《中国酒业》记者表示,首都北京具有开放的消费环境、发达的服务业与国际接轨的行业高标准,推动京津冀酒业一体化,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北京的标准与政策优势、天津的港口和进出口物流、河北腹地的原材料与制造业优势,三地优势互补,真正打通地域瓶颈与藩篱,成为一地化平台建设与共同市场的典范。

    关键词:京津冀 林楠 转型  来源:中国酒业杂志  李澎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