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业人物 >

为什么说互联网是葡萄酒的噩梦?

2015-12-21 11:02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免费模式是诱饵,诱饵有毒?听中国常春藤国际葡萄酒市场研究中心张建生谈观点。

一是,在今年6月份滨州医学院葡萄酒学院举办的中国葡萄酒论坛上他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说目前中国葡萄酒企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互联网运作案例。现场例数葡萄酒品牌各种互联网营销的实际案例,竟然没有一个被认可的。论坛的共识竟然是只有“葡萄酒+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葡萄酒”。

二是,今年9月中国葡萄酒协会联盟在宁夏红寺堡举行了一场主题为性价比的葡萄酒大赛。初衷就是让消费者喝到真正高性价比的优质葡萄酒。评比的标准就是用感官评价得分除以市场零售价,就是这款酒的性价比。评选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那就是真正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精酿出来葡萄酒,有必要用低廉的价格出售吗?我们在倡导酒庄做优质高价酒还是低质低价酒?最后组委会决定,评比首先建立在感官质量评价的基础上,然后再说性价比,结果增加了感官质量奖项,比以性价比为主题的最佳性价比大奖还有份量。

应该说这两件事情的主题都是建立在互联网思维之上的,结论和效果却截然相反。是葡萄酒作为传统行业的顽固不化还是真的就不可能互联网化?

第一件事例,是基于通过互联网来促进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依据,认为在全球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葡萄酒应该互联网,只是怎么联,联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第二件事例则是鉴于传统行业的暴利阻碍了消费市场的扩大,而想通过降低价格到合理的区间刺激消费。

第三件事则是阅读一篇关于德国工业的文章,标题是“德国工匠:我们不相信物美价廉”。文章说“德国在英、法完成工业革命的时候还是一个农业国,但是如今,在这个只有8000万人口的国家,竟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究其原因就是德国的工匠们秉承的“探求本质,考虑长远,不求眼前利,珍视身后名”的群体精神,他们“一个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的理念让我们倍感钦佩,他们不相信物美价廉。

事实是当我们积极主动拥抱互联网的时候,才发现互联网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甚至对于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国葡萄酒产业来说有可能就是一剂毒药。

葡萄酒是具有自然属性的农产品

从葡萄酒的属性看,葡萄酒是以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全部或部分发酵酿制而成的,酒精度不低于7.0%的酒精饮品。首先是农业产品,其次是多样化的产品,再次是个性化产品。从原料来源属于自然产品,从消费需求看是物质化的精神产品。

葡萄酒是农产品,是所有商品中时间成本最高的,最少需要一年的时间等待葡萄原料的成熟,期间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与所有的种植出来的产品一样,少不得一分懒惰,也少不得一分投入,更少不得一天时间。

可是与大米小麦蔬菜这些与生命相关的农产品相比,葡萄酒又是非必需品,可有可无,有之不多,无之不少。注定了它在人们生活中的边缘化地位。

葡萄酒的生产过程,少一天时间,就少一分成熟,少一分人工,就少一分呵护,少一分工钱,就少一分精细,所有的合理成本的降低都意味着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互联网屌丝经济时代,免费模式是诱饵,诱饵有毒?

360干掉了杀毒软件,因为免费;小米干掉了摩托罗拉、诺基亚,因为便宜;但是,为什么苹果一代一代出来,人们一次一次抢着换购,华为为什么越卖越贵,一句话,品牌,还有一句话,质量永远是品牌的核心。整天浸淫于互联网的人群,80%是普罗大众;互联网大部分的爆款都是低价产品,更不用说那些假冒伪劣产品。

试想一下,葡萄酒可以用这样的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下赢得消费者吗?

有,进口葡萄酒的互联网营销确实比国产酒做的好。淘宝、天猫、京东、酒仙网等确实有大批便宜到令人尖叫的葡萄酒在售卖。可是当我们用低廉到不可思议的价格购买这款酒的时候,你是否考虑过,天上真的会掉馅饼吗?普遍意义上低价=低质的认知是常识。以营销为目的的促销或可以认同,正常销售用超乎常识的低价,除了低至、劣质乃至垃圾,没有别的。是在透支这个产业的未来。

中国人是自相矛盾的族群,一方面追求价廉物美,这是互联网人群的普遍逻辑;另一方面告诉人们“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这是基于人类商业运营的普遍原则。我认为后者才是真命题。

我们应该毫无争议的认同,一个产业链是由利益联结在一起的。缩短产业链看起来是一个降低成本、扩大需求、提高效率的商业逻辑,其实,他是在牺牲产业链利益。缩短或者减少或者降低环节的结果就是,从种植上的降低成本到酿造上的偷工减料再到流通环节的服务缺失,最后到购买者就是利益被损害。

互联网不是真的低成本,葡萄酒也不是暴利商品

即便是作为传播工具,互联网营销成本也是不菲的。不是所有庄主都是赵薇,也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可以成为拉菲。要有梦洛酒庄的互联网影响力,必须要有小燕子的成长成本,要有拉菲的市场知名度,就必须要经历像拉菲一样的磨砺。爆款,靠资本买广告吸粉造就的,是要靠非常高的利润和大规模的销量来支撑的。

葡萄酒不是暴利,更不是必需品。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葡萄酒不可能用规模化工业生产出来,也不是规模销售商品。随着消费理性、价格透明和不合逻辑的“揭黑”,葡萄酒的利润已经远远低于其他众多行业。服装、化妆品打一折还有得赚,葡萄酒价格打一折恐怕只能喝西北风了。一款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白酒,炒得火热,成为互联网爆款的人人皆知的案例,也成为了很多酒企审视自我互联网化的典型,纷纷效法。实际情况却是这个企业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至今也不过2、3年,不见了踪影。

葡萄酒不可能像小米一样组装成品,也不可能像服装一样标准化流水随时生产。葡萄生长只能按照自然规律进行,任何拔苗助长的人工干预都只会降低葡萄酒的质量。互联网之于葡萄酒,至少在目前来看,主要是传播、营销的工具,我们需要花费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将它变成销售的通路。葡萄酒企业,一定要用好互联网工具,谨慎因互联网化而摒弃传统销售模式。(常春藤国际葡萄酒市场研究中心)

    关键词:互联网 葡萄酒  来源:中国酒业杂志  佚名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