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反舌尖腐败、反‘四风’的需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政策的持续深入,2013年年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加强白酒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在对标签的要求中提出,不准生产标注“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的白酒。
自此,带有“特供”、“专供”、“专用”等标签的白酒便被尘封进了历史。
现在的特供酒,成了造假“圣地”
事实上,所谓“特供的酒”的需求依旧存在,只是一部分逐渐被“纪念酒”、“定制酒”、“品鉴酒”等取代,另一部分则直接就是市场大流通的产品。
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不法之徒依旧瞄准信息不对称这个空子,生产出来了一些“特供”、“专供”产品,根据不少经销商反应,这部分产品主要流通在微信朋友圈、电话销售、地方电视台以及线下难以被监管到的渠道。
“企业自身打假受权力限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资源耗费巨大但收益却甚微。”上述经销商表示,现在市场上能看到的‘特供’‘内供’‘专供’白酒,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假酒。
“依旧有不少消费者为这些特供酒买单。”他向记者描述到,市场上的这类所谓的特供酒特点是包装简陋,瓶上一般直接显眼地印着“内供”、“特供”等字样,制假者利用消费者崇拜标签的心理,大肆宣称这些酒的稀有价值。
事实上,白酒普及知识任重道远,毕竟普通消费者很难知道这些变化。上述人士进一步透露到,这类产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基本上不会标注生产厂家,取而代之的是“XX酿酒集团” “XX酿酒总公司”等一些看上去似是而非的名优酒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