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是浙江省的经典产业,更是绍兴的一张金名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然而,有报告数据显示:2006年,黄酒的人均消费额为4.3元,而白酒的人均消费额为71.8元,白酒的人均消费额是黄酒人均消费额外负担的17倍;2012年,黄酒的人均消费额为10元,而白酒的人均消费额为336元,两者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相差近33倍。
绍兴黄酒如何绝地反击?
省委省政府领导前来黄酒小镇视察时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绍兴黄酒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升值空间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绍兴要充分认识振兴历史经典产业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做好传承发展工作,抓住特色小镇建设的机遇,使黄酒业这个古老而又独具魅力的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不仅要风行全国,更要成为中国酒业的主角,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席位,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先贤。无论是政府还是酒企,已经达成共识。
消费需求呈现新变化
去年是绍兴黄酒行业值得记录的一年。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消费者一直眼看着白酒的高调涨价,黄酒和白酒之间差距似乎越来越大。但这一状况在去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绍兴黄酒企业不约而同对旗下产品进行提价,多家酒企并购,龙头企业和传统品牌地位明确,黄酒行业实现了自己的“小目标”。
中金公司发布的黄酒产业研究报告显示:去年啤酒销售额出现下滑,白酒与常规红酒的销售额增长放缓,黄酒却呈现上升势头,增长8%,成为中国增长最快的大众酒类。尤其在浙沪以外地区营收增速高达30%以上,呈加速增长趋势,成为大众酒类增速最快细分品类,行业趋向全国化。并最终得出结论:黄酒消费时代来临。
“消费者消费观发生了变化,从前只要求便宜,但现在讲究养生了,黄酒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塔牌有关负责人分析,这无疑为未来绍兴黄酒产业的复兴提供了基础。
供给侧改革是2016年的一个热词,贯穿了2016年的绍兴黄酒行业。“以往黄酒行业中低端产品过剩,供给方面同质化严重、个性不突出,无法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会稽山相关负责人说:“绍兴黄酒企业的市场拓展推进了黄酒产业复兴的步伐。”面对新形势,绍兴黄酒行业进行供给侧改革,会稽山把资产重组与资本运营作为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用资本杠杆推动企业快速发展,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
深度调整下,低价竞争减了,同业间的内耗少了,市场向江浙沪以外拓展了,消费者在黄酒选择上品牌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黄酒的品牌形象提升了,会稽山纯正五年等“大单品”形成的时机也到了。
打响绍兴黄酒品牌成为共识
虽然黄酒龙头企业一直努力撑起黄酒品牌全国化的大旗,成效也开始显现。但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想有更大的作为,在文化传播上,还需要给外围市场的消费者一个最好的消费理由,从而真正营造消费文化。
有专家指出,过去多年,黄酒行业安于一成不变、一如既往甚至有些一帆风顺的发展现状,一定程度上禁锢了绍兴黄酒行业,也蒙蔽了企业。绍兴黄酒不缺历史,不少文化,更不乏传统技艺和独有的营养成分,产业复兴的过程,是重构黄酒文化和黄酒消费价值观的过程,要激活广泛、深厚的处于休眠状态的消费潜力。
对此,绍兴的酒企已达成共识:通过挖掘绍兴黄酒独特的文化内涵,提升黄酒的品质、品味、品牌,真正复兴绍兴黄酒。并纷纷付诸行动。
“以前我们一直在跑量,导致在很多人眼里,黄酒成了土货,它的文化内涵和健康价值,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提炼,它价格和实际的价值、身份相背离。”塔牌绍兴酒有限公司副总潘兴祥如是说,黄酒要发展,一定要做强品质、提高品位、打响品牌。
去年对会稽山来说是典型的“品牌提升年”,品牌创建硕果累累:荣获中国设计最高奖——红星奖特别支持奖、中国酒业“仪狄奖”、科技创新奖、社会责任奖等殊荣,而且继1915年、2015年牵手世博后,再次把黄酒推向世界,被指定为G20杭州峰会专用酒。
在中国酒类品牌价值排名中,古越龙山、会稽山均雄居行业前列,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高度评价。
继2010年荣膺中华老字号后,去年11月,“鉴湖”酒厂凭借原地址、原厂房、原工艺、原品牌,被认定为“绍兴黄酒传统酿制工业遗产保护基地”,在品牌创建上迈出新的步伐。
继聘请江一燕作为形象代言人后,去年,“女儿红”再次走向大众文化,《女儿红》大型电视连续剧今年将在央视上映,这将会使更多的消费者认同绍兴黄酒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