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作为舶来品如何才能在中国消费者的心中“生根发芽”?打造原生态的中国啤酒文化或成发展关键。
市场趋稳,品类为王
2017年中国啤酒产量为4401.5万千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7%;2017年中国啤酒总消费量为4437.0万千升,比去年同期下降0.7%,这也是中国啤酒消费量连续四年下降。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中国饮料酒总产量6050.1万千升,总消费量上,除啤酒外各种酒均为增长,啤酒在饮料酒中所占的比例也下降至72.1%。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在酒协第五届理事会上表示,啤酒的蛋糕被啤酒以外的酒分食,2017年啤酒市场呈现出逐渐趋稳的态势,数据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啤酒前期在高速成长的消费市场中过分重视市场份额,而忽略了品类文化的建设与培育。后期过度竞争竞争阶段,又一味强调品牌文化建设,对品类文化建设依然不够重视。
啤酒与白酒、葡萄酒相比,是高度工业化的产品,经过多年发展,啤酒市场高度透明,市场体系成熟。随着消费市场升级,啤酒企业面临着产品升级、服务升级等一系列问题。针对市场变化,啤酒企业也在积极转变策略,推进高质量发展。近期啤酒受上游企业影响纷纷提价,将啤酒的又一块心病揭露出来,啤酒行业长期低利润运行,成本问题关系着产业能否健康发展。
我们常说“一分价钱,一分货”,消费升级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消费者对优质产品的需求。2017年中国白酒市场在名优白酒的引领下,走出调整期,实现复苏,靠的就是就是优质产品,2017年优质的中高档产品成为各大白酒业绩的增长点,然而对啤酒而言,它却无法实现白酒这般的增长,其原因不言自明,产品竞争力成为啤酒必须提高的环节。啤酒企业不仅要坚持产品质量,更要丰富啤酒的品类。
近年来市场出现了诸如青岛啤酒IPA、雪花啤酒脸谱系列等多款新品。啤酒从口感与外观等方面入手,贴近消费者。但是一款成功的产品需要经历严苛的市场考验,其是否能够成功需要时间证明。近年来精酿啤酒成为引领啤酒发展的风向标,无精酿,不啤酒吸引了众多追求个性的年轻消费者,对于品质的坚守,又为之带来了大批啤酒的死忠粉丝。精酿风潮之下的啤酒市场蕴含着巨大潜能,如何同时避免精酿啤酒野蛮发展成为一大难题,精酿啤酒的相关标准规范呼之欲出。在4月18日召开的2018年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分组讨论会上,就《工坊啤酒及其生产规范》团体标准即精酿啤酒生产的相关规范标准进行了第二次讨论,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何勇、中国食品工业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张五九等行业专家主持讨论。据了解,精酿啤酒相关标准有望在今年年底提交国家有关部门审议。
对于啤酒企业来说,无论是研发新产品还是抢占工坊啤酒制高点本质上都是在丰富品类。啤酒从传入中国到目前只有百年历史,与白酒、葡萄酒相比,它是年轻的,充满活力的。随着人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扩大,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啤酒选择丰富产品品类,打造品类文化既能彰显啤酒年轻的活力,又紧跟市场发展趋势,一举两得,品类为王才是啤酒未来应专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