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常常自豪的将白酒视为国粹,理由是白酒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但历经三千多年历史发展,今天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正在走向畸形变异。那么什么才是白酒的纯粹之美?新时代白酒文化当如何扬弃?
01、需要反思的八大问题
1.品牌历史故事有多少属于杜撰?
中国白酒品牌无数,可有多少品牌故事及历史能禁得住历史考证?如中国白酒巴拿马唯一金奖到底属于哪个品牌?两个酒祖杜康酿酒之乡谁是正根?湖北关公坊与内蒙关帝酒业谁是关公酒文化的嫡传?许多宣称具有***年酿造历史的企业有几家能拿出文物佐证?白酒是国粹需要弘扬,可弄了这么多不靠谱的东西难道让后人以讹传讹?
2. 白酒是国粹为何酒民几乎是酒盲?
我们常以拥有数亿酒民自豪,然而竟然有99%的酒民对白酒的常识几乎一无所知。如果做个调查问什么是香型、年份、勾兑、酒精、原酒、窖龄、陈酿、液态酒、固态酒的问题,可以肯定没有几个酒民能回答上来,甚至连家门口企业的酒都说不清楚,回答都是什么好喝、不上头之类适用所有酒的无差别评价。无数喝了一辈子酒的酒民直到进入棺材还是个酒盲,难道不令酒业人汗颜吗?
3.香型是为自立门派还是为消费者?
白酒原本没有香型之分,只是地域、工艺、原料有所不同而已。如今已经从最初的四大基本香型衍生出12种,而且这几年又出现了多如牛毛的企业自定香型,大有不把香型搞烂不罢休之势。请问品鉴和酿酒专家:这么多香型品类有几个消费者能够鉴别?既然消费者根本品不出来你的香型创新有何意义?难道就是为自立门派和制造概念吗?
4.酒文化传承是否需要消费者的参与?
我们一直在呼吁保护和传承白酒文化,但如此重大的课题只限于专家学者的范畴,似乎与老百姓没有任何关联。企业只管卖酒,觉得没有义务做酒文化的普及。长此下去白酒正在重蹈国粹京剧的覆辙既:随着改革开放听众逐渐远京剧这门国粹即将断代。白酒企业难道不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吗?
5.产品是概念还是名副其实?
中国白酒产品概念已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什么窖龄、窖底、老窖、小窖、泥窖等;什么窖藏、陈藏、洞藏、封藏、埋藏等;以酿为概念的特酿、精酿、佳酿、陈酿等;什么生态、原粮、有机、绿色、纯粮等。这些概念90%以上玩的都是偷梁换柱、以偏概全之类的把戏。国人对白酒的敬畏和崇拜正在被名不副实的产品伪概念毁灭!
6.喝到肚里的酒有多少是包装费?
从起源上讲白酒是没有包装的,先人酿酒的初心就是为了好喝与助兴,而且喜欢没有容器的散酒,有个酒樽或葫芦作饮酒器皿就罢了。可是今天不算酒瓶单是酒盒成本已占到产品总成本的20%以上,按照2016年销售收入6125亿测算,消费者喝到肚里的有1225亿是包装而不是酒!中国白酒的本质是纯朴的,可是社会文明了、进步了,为何要放弃纯朴甚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呢?
7.中国酒礼是必须还是负担?
3000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的中国式酒礼文化,它一方面强化了饮酒的仪式感,顺应了社交的需要,另一方面却满足了很多非文明的、丑陋的、饮酒目的。比如今天已然成习惯的名酒行贿、敬酒必干、酒令灌酒等等。这些以酒礼为名行害人之实的东西实在是垃圾和糟粕,难道不该早日抛弃吗?
8.消费文化提倡从众还是个性?
众多酒企骨子里认为消费者不懂酒必须听我的,依然停留在我生产什么你就喝什么的生产导向思维。如今酒类消费已进入需求多元化时代,出现了众多个性化的口感、品类、包装、场景的白酒消费文化需求。随着80后成为消费主流,产品风格和消费场景及消费文化的差异化已成趋势。试想,酒业还能继续剥夺消费者的个性选择权吗?
02、需要抛弃的四大糟粕
一是杜撰品牌历史及故事的劣习。
其实品牌没有必要非得弄出个考古或者历史故事证明自己的悠久历史或优秀基因,茅台酒历史也不过300年,不也照样成为第一品牌吗?窖池历史很重要,但人工培养十年照样酿出好酒,许多名酒的原始窖池就那么几个,还都是后来陆续新建逐步培育的吗?品牌历史荣耀必须实事求是,没有也不要胡编,花钱买来的江湖机构发的奖牌不要再拿来唬人。必须抛弃品牌营销上的虚荣心,从要奖杯向要口碑、从卖品牌向卖产品转变,坚守工匠精神打造名副其实的品牌。
二是香型及品类胡乱标新立异。
如今的香型品类乱到了连业内专家都难以分辨的地步。许多伪概念的香型已经混淆视听造成了两大后果:一方面对白酒的分类造成极大的混乱,比如质检部门的鉴别以及标准问题无法确定,企业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使得竞争陷入无序状态;另一方面严重误导消费者的选择,比如:同为清香的汾阳王清雅香与老白干的淡雅香如何鉴别?同为浓香的多粮型就一定比单粮型好喝吗?消费者根本缺乏专业知识和品鉴水平,专家们弄得那些拗口生涩的评语就像天书一样没人能听懂。因此酒业不要再希望通过香型及品类自立门户来忽悠消费者,更不要想以此打压竞争对手,因为谁心里都很清楚你的创新有几分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