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酿网 > 酒业研究 >

从桥西的三次改革中 看传统白酒大商转型之路(2)

2017-02-07 16:38  中国酒业新闻  佳酿网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桥西三次转型,组织变革带来重重考验

第一次转型:设立6大分公司,孵化商业模式

随着市场的成熟,品牌自有驱动力下降,各品牌的操作手法逐渐摆脱单纯的品牌带动,转变成以符合品牌自有属性的商业模式为驱动力,桥西希望孵化出符合品牌特性的模式和团队。

2007年底到2010年6、7月间,在一个品牌两条产品线之外,桥西在全国成立6个分公司(北京分公司、东北分公司、西北分公司、西南分公司、华南分公司、华东分公司),分公司负责该行政区域的所有产品业务,原来的品牌公司变成策划部,分公司负责执行、落实,品牌公司的地位弱化。

“依靠这个模式,桥西的市场份额又做大了一步,但这个模式实行的时间很短,因为分公司模式使桥西的市场变成了一个诸侯割据的局面,桥西的决策人员开始担忧分公司权力过大。”陈力表示。

第二次转型:分散权力,向省级深化

为了分散权力和进一步精细化落地,桥西决定向省级深化。2010年下半年,桥西在全国各地大幅建立法人公司,保留原来总部两个产品线设立两个大品牌公司同时,在各省又设立两个品牌的省公司,设立省公司的品牌经理。

记者了解到,桥西成立的全资子公司,都是由以前的省区经理或地级城市经理注册成立,他们只需缴纳10万块钱即可成为子公司法人代表及总经理,而前期启动资金由桥西注入。

在桥西的这两次变革中,原来的高管权力不断弱化,某产品全国营销总监(负责一个品牌全国市场)成为分公司总经理(负责分公司所有品类)再变成某产品省级营销经理(权力只剩下一个省的一半)。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设立子公司之后,下面的人前仆后继想上位,整体团队素质下降,花钱买官一度成为桥西的流行用语。表象的法制模式,能力参差不齐的队伍,桥西只能依靠原有的市场惯性进行操作,导致了未来的隐患。”

权力分散也导致很多核心人才流失。据陈力回忆,“在桥西改革后,原骨干人才中相当一部人陆续离开公司。”

“而为了快速收回投入的10万元股本,新上任者口头约定了很多无法兑现的市场费用,导致全国的经销商出现较大的反感;同样为了快速回款,新的团队将渠道、市场利润榨取的一干二净,破坏了原有的渠道体系。”陈力补充说。

仅仅一年的时间,桥西在全国各地的子公司数量超过200家,而在子公司扩展过程中,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对于桥西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据多名知情人士对记者透露,200多家子公司在2015、2016年陆续关闭、萎缩;省内重新回到二权分离机制,省外市场保留了一些分公司,但也相当于过户给个人了,和桥西属于合作关系。

第三次转型:由商变厂转型实体

在意识到厂商关系不稳定性后,桥西第三次转型尝试“由商变厂”。2013年8月,桥西、泸州老窖、石家庄市政府联合出资建立泸州老窖华北基地;此举意味着桥西开始向产业的上游延伸。

“如果桥西提出的‘大商+异地灌装=名酒本地化’区域市场战略模式成功,对桥西的转型应该是一个新的突破,无奈华北基地项目一直搁浅。”黑格咨询集团副总经理徐超分析说。

徐超透露,华北基地当时投入了不少资金,但随后由于泸州老窖集团领导换届等各方面原因,很多原来沟通过的项目也被搁置。“华北基地原来的想法是东北、华北几个市场都到华北基地来灌装,但一直没有实现灌装生产。”

“华北基地对桥西的打击挺大,桥西和泸州老窖在石家庄鹿泉市合作建了1500亩的灌装厂;初期泸州老窖也派了20多个技术人员过来,但是中间沟通、资金都出现了问题。”陈力说。

近日,桥西在回复记者采访时也提到,“在转型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异地公司的经营,以及上游延伸的不稳定性。”桥西在此次采访中还披露,2016年公司的经营整体比较平稳,完成了年初销售目标15亿元,利税5000万元以上,其中泸州老窖蓝花瓷系列、泸州陈酿(曲)系列、牛栏山典(国)藏系列对桥西的销量和利润贡献居于前三。

此外,华北基地已有新的进展。桥西方面提到,习酒已经在华北基地灌装,全兴也已经和桥西签约。

回首桥西艰难变革,传统大商路在何方?

桥西也对记者透露了其改革效果,“桥西目前已经成立18家股份制品牌运营公司,2015、2016年90%的公司盈利,只是利润点较低。”公司方面表示,桥西目前定位为投资公司,目前控股18家品牌股份制公司运营、1家酒厂(石家庄中京酒业有限公司-习酒华北基地项目)、3家包材厂。

在徐超看来,“这两年桥西一直在谋求转型,也没有遇到合适的方式,前两年的转型也不是很成功,这两年比较保守。”记者也从桥西方面获悉,桥西目前的运营方向转为代理产品为辅,买断品牌为主,涉足引进品牌。

总结桥西的变革,徐超分析认为,“转型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没有精细化运作的人员和团队,团队不给力;如果团队不强大,未来转型也比较困难。”

杜志国也对记者表示,“依托名酒厂资源,经销商无法控制厂家的改革,各种阶段出现各种问题也都是正常的,但是桥西转型的步子迈的太大,人力资源水平参差不齐,才是桥西转型遇到问题的核心原因。”

在杜志国看来,“二权分离制度初期是很成功的,但在改制做大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桥西运营的品牌很多,下属子公司也很多,全国的盘子太大,桥西没有能力成功将一个品类在一个地方精细化落地。”

“做华北基地能说明,桥西公司也已经意识到厂商关系的不稳定性,想向实体转型,但是华北基地没做好,从资金、信心、转型方向、资源调动方面都对桥西转型有不小的打击。”杜志国补充说。

桥西一位合作伙伴刘元(化名)对记者表示,桥西公司整体感觉还是比较传统、落后,某些管理理念偏传统。

刘元提到与桥西的一次合作经历,“在合作的时候,前后磨合了很长时间,经历了很多的事情”, 这次合作让刘元印象深刻,“之前有朋友提醒过我们,但后来发现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观念差异很大,桥西还是比较保守。”

“桥西从公司层面、老板层面、组织管理、团队架构等都要克服原来的东西,拥抱一些新的变化;当然,整体酒水行业还是偏传统、偏保守,每个团队内部都有传统的人是肯定的,但是有些东西还是自上而下的,它们现在的架构也不是某个人想改变就能改变的。”刘元对记者表示。

关键词:经销商 转型  来源:酒业家  佚名
商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