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还有天洋、深圳前海班客和联想控股纷纷出手;而今年随着老白干以“现金+股权”的形式买下丰联酒业之后,则标志着又一跨界“饮酒”的业外资本暂别酒业;此外,在今年初,媒体又曝出文君回归剑南春,这也意味着国际洋酒巨头轩尼诗的彻底退出。
如果细数近年来业外金融资本的白酒并购路,娃哈哈的领酱国酒已销声匿迹,维维股份旗下的枝江身陷亏损泥淖,平安集团与曾5亿注资的红楼梦酒厂闹纠纷,联想控股原旗下的丰联酒业连连亏损……
可见,业外金融资本的跨界饮酒路上留下的也多是血泪史。显然,这些现实的教训也让金融资本从躁动逐渐冷静下来。而联想控股和轩尼诗这两大巨头在拥有强大资源背景下仍然含恨退出,则标志着业外金融资本在酒业的大溃败历史难以被更改。
启示二:集中化趋势明显,但产业垂直整合路在放缓
此外,我们也意识到:产业资本的垂直整合并购路也在放缓。
随着名酒的率先穿越调整周期,产业集中化趋势越加明显;从而不少行业人士推断在“强者恒强”的发展趋势下,无论是出于市场竞争还是规模性扩张,拥有强大资金实力的酒业大佬或将用资本并购都手段加快行业的整合速度。
对此,金东集团董事长吴向东在去年就曾预测酒业新一轮的酒业大并购才刚刚开始,“中国生产领域的产业集中已经开始,未来一定是大名酒厂家和地方龙头酒厂统领市场,并且将会形成8-10个酒业集团的产业格局。”
虽然,产业集中化的逻辑从长远发展来看是成立的,不过从今年的并购案例来看,这个过程也将是曲折缓慢的过程。而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龙头企业的并购试点探索已经完成,比如洋河股份在湖北的并购,还有五粮液对河北河南两家企业的并购;二是中小企业的扩张瓶颈和经营越发困难所至。
显然,白酒大佬在近年来的并购也表明了新的扩张路径: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双方新设合资公司、渐进性的选择并购标的大小。
今年更是如此,虽有区域龙头老白干并购丰联酒业的大手笔和泸州老窖集团参股诗仙太白,但明显感觉到产业资本的并购的步伐在放缓。
启示三:优质标的难寻,并购矛头已指向区域名优品牌
总体而言,今年的并购案例虽少,但这些案例的并购逻辑背后也释放出新的信号:与以往业外资本的逐利性略有不同,产业资本在战略导向下,并购矛头指向几乎都是“低谷期”区域的优质品牌。
老白干拿下的丰联酒业,旗下品牌文王、板城、孔府家都是知名品牌,甚至还有十七大名酒武陵;而泸州老窖集团参股的诗仙太白也是重庆本土第一品牌;回归剑南春的文君也是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不难看出,产业资本对区域优质的名优品牌更感兴趣。
对于这背后的逻辑,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就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来说,依靠单一品牌跨区域操作和推进外阜市场深耕的难度越来越高;反而是采取品牌并购的形式布局一个市场相对容易:一是可以明显缩短培育时间,二是可以减少市场投入;这也是为何产业资本都将目光‘瞄准’区域优质品牌。”
“白酒大王”五粮液在前几年也曾小试牛刀,分别控股河北的永不分梨和河南的五谷春;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行业座次之争,五粮液也意识到“小打小闹”的资本运作,战略价值不大;于是五粮液在今年已将目光锁定20亿级规模的并购标的。
不过,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协会会长王国春再就表示,“白酒行业优质的标的很难找”。
显然,正是因为优质标的一方面是现金流充裕,另一方面多是国有体制,还有的很多都已经上市。多方因素综合造成了优质标的稀缺的现状。或许,这也是五粮液等产业资本大佬垂直并购整合的战略“光打雷不下雨”的原因了。
启示四:产融互动的垂直整合在萌芽
其实,从川发展在去年与多家酒企传绯闻开始,到今年泸州老窖集团参股诗仙太白以及“会展大王”邓鸿的环球佳酿“杀入”酒业的出手并购,让我们看到了一种酒业并购整合的新方向;即酒业大佬和金融资本绑到一起,构建针对白酒业的并购整合平台。
环球佳酿与下游渠道商1919的“紧密”合作,针对上游的中小型企业或品牌出资并购。而这种从“融”到“产”的并购整合,应该也是未来1-2年酒业的看点之一。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如一些短时间内上市无望、发展迟缓的酒业企业出技术和营销,而一些基金出资本,助上市,合作并购3-5家酒厂,形成板块化的市场集中化优势,朝着整体上市的目标。这也不失为一条另辟蹊径都突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