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葡萄酒企业机制不活、规模小,管理粗放,加工工艺技术设备落后,产品档次不高,利润增值空间有限,抗风险能力差。
从目前东北地区葡萄酒企业发展现状看,绝大多数企业属于民营企业,除了通天、长白山、通化、池之王、五女山、太阳谷、清木源、雪兰山等少数较大规模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外,一些中小企业家族式管理比较普遍,还没有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运行新机制。由于当初葡萄酒生产准入门槛比较低,一些新进入葡萄酒行业的经营者文化水平不高,缺乏行业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技术人才短缺,企业规模小。目前,东北地区100多家葡萄酒企业中,小企业占了80%以上。
由于技术设备、加工工艺落后,一些企业产品档次不高,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大多数企业产品处在低水平上竞争,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模仿跟风现象普遍,不利于提高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企业规模太小不利于生产投入和产品质量工艺水平提高,也不利于新产品开发,经不起市场风浪冲击,自身难保更谈不上保护果农利益,为了生存往往采取成本倒推法,把市场风险转嫁到果农头上。
调查显示,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些酿酒葡萄基地,由于产业科技投入少,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科学栽植技术得不到普及,原料葡萄质量地区差异较大。实践证明,如果不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葡萄栽植和酿造科技水平,实现葡萄及葡萄酒生产从数量型向科技型、质量型转变,产品在低档次层面竞争,经不起市场风浪的冲击,必然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东北产区发展对策
目前,我国的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振兴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产业。从酿酒工业发展看,葡萄酒更是我国鼓励性和政策扶持性行业。东北地区具有发展葡萄酒产业的自然优势、政策优势、市场优势,东北产区葡萄酒产业的问题,也是全国其它产区普遍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才能得到根本转变。
(一)理顺服务管理体制,加强行业协调和服务。
葡萄酒产业属产业链条接紧、系统性强、外向型强的贸工农一体化产业,所以必须实现服务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接轨。因此,东北产区中的产业集中区的当地政府,应该树立先进的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借鉴其它产区经验,理顺管理机构并成立行业自律性组织,实行一体化管理,履行从葡萄种苗培育、栽植、田间管理、原料加工到酿造、流通各个领域的行业管理职能,着重搞好原料基地的规范化管理,把好市场准入关,严格QS发放和酒类流通的登记备案,探索建立行业、企业以及果农的风险防范机制,发挥产业优势;加强对葡萄酒行业的领导,统一规划、有效指导、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着重搞好宏观管理和市场法制建设,随着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政府逐步退出“行政之手”,将政府协调管理职能赋予行业协会,实行产业行业协会自律,实现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二)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实现跨越发展。
大思想,大作为;小思想,小作为;无思想,不作为。东北产区葡萄酒产业要放眼世界,才会有所作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发展趋势,国外葡萄酒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国外资本也有进入中国葡萄酒行业的趋势;而国内大品牌葡萄酒企业的市场扩张步伐也明显加快。东北产区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优质酿酒原料基地,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和土地资源丰富等明显优势,对外资和国内其它葡萄酒企业有强大的吸引力。我国著名葡萄酒专家马会勤曾经表示,“大家都模仿波尔多,可是大家永远也做不了波尔多,山葡萄酒就是因地制宜,突出个性,东北气候寒冷,只有种山葡萄,才能实现地区化特色化。根据葡萄酒的形势,今后肯定要发展,另外,大力发展山葡萄酒,也代表东北农民的利益。从这一点看,山葡萄酒前景光明,总有一天可以在中国市场上和张裕、王朝、长城等势均力敌。”
从前些年山葡萄酒在市场上的火热表现也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山葡萄酒是非常符合我国绝大多数消费者的口味和消费能力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发展优势,势必会吸引一些资本的关注。东北地区的一些政府和行业组织,可整合现有资源,向发达的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智利、美国、德国等国家葡萄酒企业,向山东、河北等地的葡萄酒酿造企业进行招商,实现与优势企业嫁接,实现国际、国内资本向优势地区的融入。走工业旅游与葡萄酒产业经济相互促进之路,提升东北地区葡萄酒产业区域品牌。注重引进、培养技术、经营管理和营销人才,加强国内外市场开拓,参予大市场竞争。
(三)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市场经济不是自由经济,而是法制经济、规则经济。因此,必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投资创业者的合法权益。加强从葡萄酒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行政执法工作,打击非法生产经营行为,加强行业规范和自律,维护“谁投资、谁受益”的公平竞争原则,保证国家税收,为合法经营者营造一个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